ETF

你有買ETF嗎?談到ETF,你一定會承認,它是近年市場的投資焦點,根據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在記者會上指出,ETF在台灣剛問世時,第一檔商品僅募到新台幣35億元,但2023年ETF整體規模已達到新台幣3兆元,目前約有654萬名的投資人參與,等於每4人中就有1人是ETF的投資者!換句話說,投資ETF儼然成為另一種新型態的全民運動。

也因投資ETF的風氣愈趨熱絡,近年來國內ETF無論是在數量、種類或主題上,都有愈趨多元的現象。而在眾多ETF當中,又以優渥的股息收益為最大特色的「高股息ETF」深受股民青睞,在受益人數前10大的股票型ETF中,就多達6檔是屬於高股息ETF成員,受喜愛程度可見一般。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在高股息ETF中大多設有「收益平準金」這項機制,這對ETF配息有何影響?對投資人是利還是弊?

什麼是收益平準金?

以國內ETF來說,「收益平準金」其實不是新的產物,過去早有ETF將其納入配息機制,只不過近年來因為部分ETF曾出現配息遭稀釋、後續才將平準金重新納入等情況,因此才讓平準金再度成為熱議焦點。不過收益平準金最大的功能,其實在於穩定配息。

ETF配息為什麼會被稀釋?平準金的作用

關於平準金,這邊不談艱深的會計分類,以白話做解釋。假設某檔ETF現在有新台幣1,000萬元可分配給投資人,同時這檔ETF有1,000萬個發行單位數,相當於每單位可分配到1元,也就是投資人若持有1股,就能拿到1元現金;而當市場出現大量申購需求、ETF的「發行單位數」短期間內大量增加時,股息就會遭到稀釋,例如ETF單位數從1,000萬增加至2,000萬,等於原先可配息的總額1,000萬元必須分配到2,000萬個單位數上,因此每單位可分配金額就會被稀釋成0.5元,這就是「股息稀釋」的現象。

而收益平準金的設計,就是要解決這問題。收益平準金的概念,就是從投資人的資金中,將一部分比率轉作收益平準金,隨後再以股息的形式配出,這樣的作法可防止ETF重演配息稀釋的悲劇。

同次除息投資人先買、後買,平準金比率有差嗎?

ETF交易市場可分為「初級市場」與「次級市場」2種,一般投資人買賣交易的地方是屬於次級市場,而投資人在次級市場中無論怎麼買賣,ETF在外的流通總數是不會變的,只有初級市場中的授權參與者透過申購或贖回時,才會使ETF整體單位數增加或減少。

假如現在有A和B兩位投資人,分別在不同天,在公開市場(次級市場)買進同一檔含有收益平準金的ETF、並參與同次除息,當他們收到股息通知書時,2人股息結構中的「收益平準金比率」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即便A和B這2位投資人進場時間不同,但他們都是在同樣的次級市場裡進行交易,而這檔ETF單位總數在次級市場中是不會變的,因此無論投資人在哪個時間點買,股息結構中的「收益平準金比率」以及「每單位配息額」都是相同的、不會有所差異。造成ETF配息額被稀釋原因在於ETF的單位數變化,與投資人在次級市場晚買、早買的時間點沒有太大關係。

揭露相關資訊,讓投資人更了解收益平準金的意義

雖然收益平準金能做到穩定配息的目的,但仍有許多資訊不透明、尚待釐清之處,如收益平準金比率如何計算、各家業者算法是否一致?什麼情況下會提高收益平準金比率?平準金啟動的時機與條件為何、是否有比率上限?基金業者會用平準金來衝高配息率嗎?諸多問題也陸續浮出檯面。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金管會已明確表態,將對ETF的收益平準金進行規範,現正研議一致性的揭露原則,期許未來能讓資訊更透明、降低紛爭,同時也讓台灣的ETF市場邁向更健全的未來。


加入中國信託財富管理LINE官方帳號
立即下載最新投資報告,體驗無接觸理財!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