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肆虐全球的COVID-19改變了人們對健康的看法、生活的型態,以及習慣的日常,而個人的理財計畫與退休規劃,也跟著被打亂。為了解台灣民眾對退休規劃的想法,台灣人壽自2019年起,即委託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成立研究團隊,以進行「國人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今年(2021)年更正式與政治大學商學院簽訂為期五年的產學合作計畫,並於8月2日舉辦「2021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發布記者會。

台灣人壽長期關心民眾需求,與政大攜手合作洞察分析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

台灣人壽首席策略主管葉栢宏資深副總經理在記者會上表示,台灣人壽長期關心民眾對退休規劃的實際行動,並提供最適切的保險商品,因此長期進行退休相關調查與追蹤,2020年已建置全臺第一個台灣退休準備、長期照顧與醫療保障三個面向的調查,並以信心度、充裕度以及生活滿意度為評比指標,今年也持續追蹤民眾在退休年齡、準備金額、理財工具選擇的表現與變化。

本次調查由產學合作計畫之計畫主持人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黃泓智特聘教授、金融系楊曉文教授及統計系鄭宇庭副教授共同參與,並請商學院資料採礦研究中心負責問卷執行。楊曉文教授在記者上會更發表「2021年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簡報,她表示,2021年度3大指標──「退休信心指數」落在59分,低於及格線;「退休充裕指數」69分較去年略長1分,「退休生活滿意指數」81分則持平。顯示台灣民眾認為第一層政府退休金制度或是長照資源不能讓大家安然放心,且從容應付未來高齡與退休生活。

未退休族群4大面向有理想但規劃不足,恐成為貧老世代

而調查也顯示,長照與退休準備的開始平均年齡分別為40.24歲與38.6歲,與去年數據差距不大,唯每月退休準備金額為8,216元,較去年下降不少,可見民眾已認知到退休與長照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投入金額上略有不足。

本次調查也特別針對未退休族的退休思維與行動,進行深入剖析,發現每2位退休族中,就有1人覺得未來退休金不足(50.4%),而在「退休準備」、「退休理財」、「醫療保障」與「長期照顧」4大面向上,未退休族理想很豐富,現實面卻不足,逾6成未退休者表明退休後將繼續工作、繼續理財,害怕未來從享退變苦退,成為「貧老世代」。

楊曉文教授進一步建議,未退休族應正視退休規劃的重要性,越年輕的民眾退休準備可以從低門檻工具做起;民眾面對高齡化社會,退休後繼續理財,也善用自己的價值再就業,不僅是全球高齡化人口趨勢,也是值得正向看待的退休觀念。

多元年改才能解破產危機,增加第二、三層退休金來源成趨勢所在

而黃泓智教授則以「我與理想退休的距離」為題,發表他對退休金制度的研究與相關推算數據,他表示民眾不希望勞保基金破產、也不想退休金縮水,但在研究精算後顯示,最適當能緩解破產的策略,就是要多管齊下,也就是同時調整年金給付、報酬率與政府撥補之基金金額,方能解決年金破產危機。

但不論怎麼改,勞保年金被調整、打折仍會是不可逆的現況,他建議民眾仍要想辦法提高第二層勞退新制的個人退休帳戶、增加自提比率,同時強化第三層民眾自行準備退休金的額外投資金額,以第二、三層的退休金填補第一層勞保年金的不足缺口。

做好安全防護、財富增值與資產傳承,退休規劃才算面面俱到

而台灣人壽副總經理賴玉菁在記者會上,亦回應楊曉文教授提到的年輕民眾退休準備可從低門檻工具做起的說法。她進一步指出,想完善個人退休準備,必須同時做好「安全防護、確保財富穩定增值、事先規劃資產傳承」3件事,未退休族群應及早進行逐步強化,先求有再求好。

她認為若是保守穩健的族群,可優先選擇利率變動型保單,透過躉繳或定期定額繳的方式穩健累積資產,同時避逸資產價值波動憂慮;但若是穩健積極的理財族群,且對基金、ETF有足夠認識,可選擇投資型保單,參與市場又能兼顧保障。但在累積資產同時,也應透過「住院醫療險」、「癌症醫療險」準備老後可能會遇到的醫療費用,尤其「實支實付型住院醫療險」更是必備的,另外也要增加「重大疾病/特定傷病險及癌症險」的投保額度,確保在罹病初期就能領到一整筆保險金,貼補龐大的醫療費用或作為緊急預備金。此外,提前規劃搭配長期照顧險,降低老後長期照顧對個人與家庭經濟帶來的壓力,透過全面性的規劃,才能真正享退又安心,過著富老無憂的新生活。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