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8月31日,美元指數早盤跌破92大關,這是2018年5月以來的首次失守,自3月20日見到高點102.99回檔後,截至8月31日美元指數已大跌11.7%,眾多強力支撐點位不斷宣告失守,難道美元真的走入長期空頭了嗎?

很顯然地,美元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川普政府建立了一個超寬鬆的貨幣環境,低利率、QE、弱勢美元,氾濫的市場資金推升資產價格膨脹,黃金、白銀價格大漲,尤其美國那斯達克科技指數及標普500指數更是屢創新高,但這背後還有一重要因素:美國經濟的疲弱。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日前在全球央行年會Jackson Hole上宣布了平均通膨目標制(AIT),捨棄了過去長期使用的對稱通膨目標制(SIT),這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經濟的復甦之路阻礙其實又多又長,過去只要失業率走低,通膨自然就會走高,但近年大家可發現,即使失業率走低,薪資仍難以增長,也就無法帶動通膨走升,自然實體經濟就顯得不那麼熱絡,反而是各國央行持續的寬鬆,讓「人民的錢變得愈來愈不值錢」;對此,也有分析師指出,美國經濟恐怕在政府完全取消封鎖措施、疫情徹底得到控制、商業活動全面恢復之前,都不會回到正軌。

美元指數低檔帶來投資機會

不過,在美元弱勢的背景之下,由於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的產品,有三分之一都是銷往海外,美元貶值使這些產品更具吸引力,增加了美國企業的海外營收,尤其科技公司更有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海外,這也是導致那斯達克科技指數及標普500指數持續創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其他國家貨幣也相對走強,非美貨幣都有一波彈升,以台灣投資人較熟悉的歐元及澳幣為例,歐元兌美元7月份從1.1236漲至1.1895,單月漲幅高達5.86%,自3月份以來更已上漲12%,同一時期美元指數則下跌超過10%;至於澳幣的部分,澳幣兌美元6月底時為0.6855,7月底時收在0.72,8月又漲至0.735,兩個月漲幅超過7%,讓長期持有澳幣資產的投資人一度看到希望(澳幣兌台幣已經走了多年空頭)。

近期開始有歐元取代美元的呼聲出現,它現在已成為西方不少貿易商的首選貨幣,而且也能做為一種可靠的、長期的資本儲存手段,無疑是可與美元相競爭的一大貨幣,但要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最重要且不能忽略的是,歐盟算是出口大國,其出口額佔GDP四成以上,如果歐元太強,不利其出口競爭力,因此歐洲央行可能會有一些動作。

美國經濟復甦之路仍遙遙無期,應會維持低利及寬鬆的貨幣環境,使得美元目前仍難以轉強,歐元漲多後短期不排除拉回可能,但在美元弱勢下,有機會延續多頭趨勢。對此,投資人除了可交易芝商所歐元期貨商品外,也有歐元期權商品可作交易,相當於歐元的選擇權,投資人可用來對沖期貨商品的匯率波動,或者提高以外幣計價的投資組合之回報。


了解更多外匯合約>>>

延伸閱讀
權證小哥:交易避險兩相宜,淺談外匯選擇權>>>

小檔案_芝商所

芝商所(CME)為全球領先及最多元化的衍生品交易市場,每年平均經手30億份合約,價值約1千兆美元。芝商所為買賣雙方提供市場,連接需要管理風險或願意通過承擔風險進行獲利的個人、企業或機構。

隨著業務不斷擴充,芝商所與其他交易所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作為指定合約市場。CMECBOTNYMEXCOMEX提供涵蓋所有主要資產類別的範圍最廣的全球基準產品,包括基於利率、股票指數、外匯、能源、農產品、金屬、天氣和房地產的期貨和期權。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