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最近跟一群新認識的朋友聊天,每每被介紹出場時,總是會被當成一個特例,朋友老是會用同一個問題作為介紹我出場的開場白:「你們猜她生幾個(小孩)?」新朋友總是面面相覷,然後從「3個」開始猜,一聽到正確答案「4個」,還真的下巴快要掉下來了!尤其又住在號稱天龍國的台北市,這可是主計總處認證過「全台生活成本最貴」的城市,因此常常被新朋友讚嘆「好厲害」後的下一句問候就是:「你們夫妻一定很會賺?!」

根據主計總處近期發布2018年家庭收支調查,家庭平均每戶人數為3.05人,家庭平均每戶消費支出為81.1萬元,而台北市的平均每戶消費支出更達108.2萬元,是全台唯一的百萬俱樂部成員。而我家的人口還包含了婆婆與小姑,加起來共8人,約莫是平均值的2.7倍,全年支出破百萬根本就是司空見慣。

我為四寶做的3件事

身邊很多朋友或是在演講場合遇到的聽眾會反映:「養孩子好貴,都不敢生」或是「養一個就很吃力了」。養孩子,貴嗎?我的答案是:「貴,但沒有你想像中的貴」。說真格了,我的收入比起那些我採訪過金融圈的高階主管們,或是創業有成的老闆們,薪資加獎金動輒數百萬年薪的人差得遠,但養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精養,也能粗養,所謂的「精養」就是從小菁英栽培,唸名校、學各種才藝、暑假出國遊學……如果只有一個孩子,或許還有可能;但要養4個,抱歉!我可沒這樣的財力。

除了提供孩子不愁吃穿的溫飽環境,我能為孩子的未來做的只有三件事:第一是把該買的保險都買齊,第二是從小定期定額投資,幫他們存自己的教育金,第三件事就是幫我自己買足失能險。

保險規劃量力而為

關於「買保險」這檔事,我向來主張:量力而為,先求有再求好。因此,在每個孩子出生之後,我先買了基本的壽險主約,搭配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與意外醫療險,四個孩子的基本組合都大同小異。

直到去年底,我才每個孩子又多規劃了兩張保單,用失能險為主約,再搭配一張實支實付醫療險,等於是每個孩子都有了雙實支實付的醫療險。因為孩子比人家多,所以我規劃的就是最低額度,例如失能險是月給付1萬元搭配住院日額1000元的實支實付醫療險。雙實支的概念就是住院一天2000元,但雜費卻因為買了兩張保單因而拉高上限,而不受單一張保單的額度限制。

存教育金積沙成塔

為了不讓孩子長大後質疑我是「詐騙集團」,因此每個孩子出生後從親友、長官那邊拿到的紅包,以及每年領到的生日紅包、過年紅包,我絕對是幫孩子開戶、存進他們自己的戶頭。然後,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基金。

投資選什麼標的呢?我當孩子上高中以前的教育費都是由父母埋單,上大學後就靠這筆教育金來支應。因此,每個孩子的戶頭都是可以「長期投資」的資金,我通常是選波動大的新興市場股票基金或單一國家股票基金為標的,並設好停利點,獲利20%以上就出場,停利不停損,曾經在6年前的中國基金虧了3年依然持續投入,等到市場反轉後,獲利也算可觀。我也會不定期上網路銀行帳戶,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帳戶現在「長大」了多少。

不要讓自己變成孩子未來的負擔

最後一件理財準備是自己當作送給孩子的禮物。因為我希望未來萬一哪天健康出狀況,不要變成孩子的負擔,因此我約莫在7年前就幫自己買了月給付2萬元的失能險。去年底,搭配著失能險的相關給付條件即將縮水的熱潮,又加買了月給付3萬元的失能險。萬一哪天真的碰上「要走卻走不掉」的窘境,好歹月給付5萬元應該可以請個瑪麗亞來照顧我,而不至於造成四寶們的經濟壓力。

我的理財哲學很簡單,與其給孩子魚,不如教會他們怎麼釣魚。因此,從小就落實兒童理財教育思維,讓他們學會判斷「需要v.s想要」外,我也明白表示:媽媽不可能滿足你們所有要求,想要什麼,就要透過努力自行爭取。

與其留下萬貫家財,還不如教會孩子餓不死的求生技巧,更何況,窮則變、變則通,要相信孩子的潛力無窮。最後,記得:儲備自己的老後未來,不管是透過投資理財存夠財富存摺,或是透過商業保險與養生之道存足健康存摺,越早準備越輕鬆,不要讓自己變成孩子邁向幸福的絆腳石。祝福大家在養兒育女這條路上,都能越走越輕鬆。

臺銀人壽建議父母可參考四寶媽的作法,以壽險搭配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與意外醫療險,為孩子的人身、醫療、意外與癌症風險預先準備,幫孩子早早打下保障基礎。

而在孩子教育金的準備,四寶媽善用股票型基金,若你的理財傾向更保守一點,或對基金選擇較不擅長的父母,臺銀人壽建議可考慮將一部分資金,配置於儲蓄險或是利變型保單上,定期繳交保費減輕準備壓力。也可以選擇年期不同的儲蓄險,搭配孩子教育費用支出的不同時間,讓教育費用專款專用,不會被其他理財目標影響或挪用。

來源:臺銀人壽

為孩子提前規劃,看更多保障建議>>>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