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人到中年,突發奇想,想寫一篇文章給年輕人看。我們生活上有很多習慣,當中習慣有不少其實可有可無,愈早分清「想要」與「需要」會愈有著數(編按:好處)。

今天的一些習慣,有機會令年輕人的起跑線被拉後了,因為這些習慣,付出了多少?有沒有認真計算?

隨意選了幾個習慣,計計10年,累積付出了多少成本。

習慣1:每天1杯Starbucks咖啡。這是一個品味,一種享受,工作開會時,手持一杯Starbucks咖啡,特別有型。每杯Starbucks咖啡約$45(編按:此處為港幣計價,約合台幣180元),上班日子1日1杯,約1萬2,000元1年(編按:台幣4萬8,000元),10年花12萬。

習慣2:吸菸。感覺上,近年年輕人普遍少有這個習慣,這個習慣除了成本不輕,還會傷身。每日1包菸$60(編按:台幣240元),1星期5包,約1萬6,000元(編按:6萬4千元)1年,10年16萬。除買菸的費用,其實還有引起的健康問題,這個成本比較難量化。

習慣3:智能手機。這個世代,香港平均每人有2部智能手機,所以擁有智能手機這個習慣躲不了。分析重點在於,年輕人用智能手機,是否每一部都是最新型號,更要不時換機。

先計計,若用iPhone,還要每年換1部,以舊機換新機,約3,000元(編按:1萬2000元台幣)1年,10年3萬。若便宜一點的型號,可能約1,500元用3年,10年$5,000,相差了2.5萬(編按:約台幣10萬)。

習慣4:賭球賭馬。不少人以為這是有贏有輸,現實中極少聽見有人長期贏錢的,一次半次的勝利就聽得多。始終如此賺錢的賽馬會,賭球賭馬的賭徒會贏還是輸?大概明白吧。

賭博成本,可大可小,有人小賭怡情,有人傾家蕩產。這裡亂猜,估計這個習慣10年成本為50萬(編按:台幣200萬)吧,1年輸5萬差不多了。

習慣5:旅行。香港人若不去旅行,賺錢來幹嘛?但重點在於次數與季節。

打工仔去旅行的合理次數,每年1、2次吧,但有人1年會去到3~6次。旅行季節很影響費用,若是逢暑假、長假等旺季去,隨時貴幾成。

由於旅行詳情沒有準則,地點不同,安排不同,有時很難量化。假設旅行成本比別人高約4萬(編按:16萬台幣)1年,10年40萬。

習慣6、養車。年輕人,單身寡人,未有家庭,其實在香港無車出入都算方便。事業未穩定,就養車,不計買車費用,單計養車開支,租金、油錢、維修、牌費,1年約8萬(編按:32萬台幣),10年80萬。

以上的習慣,一般年輕人可能不知不覺地支出了,隨時用卡支付就更麻煩。總計,頭十年被吃掉了約200萬(編按:台幣800萬),其實夠買房頭期款(自己更可以有額外的儲蓄計劃)。

記得劉鳴煒(編按:香港知名商人)說去少幾次日本旅行可以買樓,我不完全贊同,但又不完全沒道理。

首先,他沒有跟大家計數,去少幾次日本旅行怎可買樓?其次,不是每個年輕人都一定要以買樓為目標,重要的是第1桶金,不買樓也可以做別的事。第3,不是不去旅行,而是要去得合理,錢要花得精明。

省錢以外,也要提醒,時間一去不返,別太過「苦行憎」,看看你的習慣值多少,再決定可以減去什麼會比較舒服。例如養車與賭博習慣相對是大數字,的確值得認真控制一下。

這篇文章提醒大家,有些習慣跟著你,未必令你生活過得更健康愉快,而且成本不輕。重點並不是那200萬(編按:台幣800萬)的金額,而是產生第1桶金的後續效應。

讀者愈早得到啟發會愈好,因為時間值十分重要。若人到中年才覺悟,有時輸了起跑線。不過,有心不怕遲,今天開始檢討改善也不錯。

本文獲「取之有道」授權轉載,原文:計計習慣值多少

作者簡介_止凡

土生土長香港人,草根出身,普通打工仔,並非金融財經界人士,閒時在個人網誌分享有關價值投資及財務自由相關知識,不談投資貼士,不追逐市場,網誌瀏覽量數以百萬計。曾舉辦投資工作坊,接受多個媒體邀請作訪問、講座等,現為財經雜誌專欄作家,出版多本財經著作,包括《取之有道》、《積財有技》、《財商有價》、《財富未來》。

網誌:cpleung826.blogspot.com
fb page:facebook.com/cpleung826
雪球:https://xueqiu.com/cpleung826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