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日系制震器數據造假事件引發台灣房地產市場一陣恐慌,但不少專業人士紛紛在事件爆發後說明,制震器只是輔助,並不會影響結構安全,對於那些過去因聽到有「制震器」而加強購買意願並下手購屋的民眾,相信心裡悶得很!

台灣在1974年以前,對於建築物耐震設計的規範並不精確,全台適用同一標準,而且無細部構造之規定。1974年以後,政府依據地震發生的機率以及規模等,將全台劃分成強震區、中震區、輕震區,並且規定各區建築所須設計的耐震係數。

隨著對於地震災害與斷層的認知逐漸加深,耐震設計的規範也愈發嚴謹。1999年,921大地震過後,耐震係數的要求更全面提升,且此時不同用途的建築物,或者如台北盆地的地形因素、土壤液化等相關問題也已納入考量。到了2005年,再度調整震區劃分,並增訂鄰近斷層的建築物其設計規範,此時的耐震設計規定已臻至成熟。

雖然上述法規對於「耐震」、「制震」、「隔震」(詳見名詞解釋)等設計皆有標準,但最基礎的耐震設計是以建築物原先的鋼筋、混凝土作為對抗地震的基石,這些包覆在牆壁內的元素,民眾根本無從確認是否足以對抗地震,因此,在過去幾年房市大好時,建商將「制震設備」視為銷售的賣點之一。

名詞解釋_耐震、制震、隔震

耐震設計,其實就是透過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等作為對抗地震的根本;制震設計,則是安裝制震元件,包含制震壁、阻尼器等,有點類似汽車避震器的概念,透過這些制震元件減低建築物的搖晃程度;隔震設計,則是以建築物的基礎層或某一低樓層當作「隔震層」,於當層的每根柱子下方裝設隔震設備以吸收地震能量。

除耐震設計的基礎外,目前台灣常見的是制震設計,結構技師戴雲發表示,若加裝制震設備,需留意設備檢修與更換的狀況,因制震設備有年限且可能受損,所以需定期及地震後檢查,若建商未考量檢修與更換的問題,沒有保留相關空間,當制震設備損壞,日後將無法發揮作用。

尤其台灣地震頻繁,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今年累計至11月14日就有959個地震紀錄,平均每天超過3起地震,民眾對於建物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但藉由此次事件,國人在購屋時更應該反思,地震來臨時,真正能讓建築物安然度過災害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結構技師戴雲發強調:「優良的結構系統規畫設計與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是建築安全最重要的2個要素。」

要素1》結構設計
3重點評估抗震力
避開外觀不規則的物件

優良的結構系統規畫設計,強調的是建築物平面、立面的規畫及鋼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在配置及施工的可行性。戴雲發表示,要判斷建築物的平面、立面是否有較優良的抗震力,可從以下3個重點觀察:

1.避免「大L」、「大T」、「大ㄩ」的平面設計:以平面圖來看,建物愈方正,耐震力愈佳,因為「大L」、「大T」、「大ㄩ」等不方正、具有較大凸角的建物,在地震來臨時會有額外扭力與伴隨而來應力集中的問題。

2.避免「搭樑」或建物短邊只有2根柱子的平面設計:正常的樑,兩側應與柱相接,若有一端未與柱相接,即為「搭樑」,這種結構無法有效傳遞房屋所承受的地震力,容易造成樑的損壞;而短邊只有2根柱子的建物,若有1根毀損,整棟房子就會失去支撐而倒塌。

3.避免「頭重腳輕」的立面設計:有些建案為了塑造特殊外觀,將立面設計的花俏多樣或甚至出現「頭重腳輕」的造型,當地震來時,因為重心在上,建物搖晃加劇,很容易損及結構。

此外,鋼骨、鋼筋、混凝土的搭配,會形塑出鋼筋混凝土(RC)、鋼骨鋼筋混凝土(SRC)、和純鋼骨(SC)等3種結構體(詳見表1),有些建商亦會採用造價較高的SRC或SC來當作銷售賣點。

但是,假設同樣是抗震力5級,戴雲發說明,即便不同結構,其安全性並沒有差別,唯一的差異在於地震搖晃時的舒適度不同,換言之,消費者要比較的是抗震力等級,而非建築物的結構材料為何。

針對材料本身,戴雲發提醒,消費者可以向建商索取「鋼筋無輻射證明」、「鋼筋出產檢驗證明」;國產建材實業副總經理楊志強說,亦可索取「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報告」,確認上述3項政府要求的檢驗報告外,最好也讓建商提供建材的「生產履歷」,了解混凝土原料來源、生產過程是否有爐碴檢驗報告等紀錄,確認材料的品質無虞。

{DS}

要素2》施工品質
挑選口碑佳的建商
並實際至工地環境觀察

好的設計、好的材料,仍需要配合精準確實的施工品質才能讓耐震力發揮百分之百的效益,戴雲發舉例,鋼筋綁紮的工資從每噸約3,000元到1萬元都有,有些建商為了壓低成本,只願意給付低廉薪資,甚至縮短工時並減少工人數量,此時,就算前端設計規畫的再好,工人為加速完工,細節恐難兼顧。

但是,一般民眾只能看到完工後的模樣,鋼筋是否如圖綁紮、混凝土是否出現「蜂窩狀」等,這些施工品質著實較難確認,端看建商與施工單位的自我要求。戴雲發建議,建商應讓施工品質透明化,而消費者自己也可以做以下3件事:

1.打聽建商口碑,盡量避免曾有不良施工紀錄的建商。

2.詢問建商如何控管施工品質,並請其提供建築物施工中的各細節照片,譬如樑柱接頭、續接器位置、柱外箍、柱內箍、鋼筋綁紮完成現況等細項,如果對方能提出完整的相關說明資料最佳。「即便這些照片,消費者無法全部看懂,但最起碼建商敢提出來讓人檢驗,表示對施工品質有信心。」戴雲發強調。

3.觀察工地的施工環境,如果工地乾淨又嚴謹,相較之下也能更放心。雖然多數建商因為安全問題而不願意讓消費者進去工地,但單從外部觀察,多少能看出端倪,不妨施工期間可去工地外觀察狀況。

至於契約方面,群宜法律事務所協理李季鴻表示,在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中,針對建物安全有保固以及瑕疵擔保的規範;而成屋僅有瑕疵擔保的規範。

以預售屋來說,在《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中,規範建商自交屋日起,針對結構體部分保固15年,不過要特別注意,若是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的房屋瑕疵,不在建商的保固責任內,若因地震造成房屋損壞,除非是先天上設計或用料有問題,否則建商沒有義務協助修繕。

而瑕疵擔保,因台灣的建商在使用制震設備時未將其計算至耐震結構中,而台灣法律為「實害制」,就此角度,對消費者沒有產生損害,當然就沒有賠償問題,除非建商以「品質保證」作為廣告銷售,如建商強調「可抵抗6級地震」,但只發生3級地震,房屋就出現結構問題,建商便有義務處理,只是期限仍在15年範圍內。

延伸閱讀
想買的房子安全嗎? 結構技師教你問6個行家才會問的問題
房客傢俱因地震損壞 保險會賠嗎?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