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1)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終身教授陳濤;(右2)樓中亮醫學博士;(左1)比翼資本執行董事陳彥諭;(左2)優護平台董事長陳宏益。
相較西醫以疾病(disease)診治,中醫則是以症狀(symptom)辨證論治,從「望、聞、問、切」自觀察症狀到開出解方,皆與臨床密不可分。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將中醫納入健保國家,24年來累積龐大、系統性醫療數據,為AI提供源源不絕柴火,擁抱智能醫療新紀元,藉由大數據診斷與AI影像自動判讀系統,快速找出高風險病患,全面啟動健康風險管理,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先天優勢 健保數據做後盾
AI人工智慧的4大特性:海量數據規模、快速數據流轉、多樣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建構與人類相仿甚或超越的推理、知識、規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和操作物體能力,是當代AI發展的核心命題。隨著AI醫療議題持續發燒,從被動根據規律填數據,轉變到根據數據找規律,勢必掀起21世紀革命浪潮。
作為最有前(錢)景的人工智慧應用領域,中醫大數據特點不外乎數據結構複雜、多源多模態、強調個體化、時序性強,需藉助結構化電子病歷、客觀化儀器,標準化數據採集手段,將中醫診療過程中的所見、所感、所問、所聞都以數據化存儲,最後轉換成對應大數據。
事實上,台灣在發展中醫AI應用具有先天優勢,醫學博士樓中亮表示,多數民眾都曾接受過中醫診治,或服用過中藥,行之有年的全民健保制度,累積中醫大醫療體系16家醫院、逾260萬筆病歷資料,龐大、系統性的電子病歷紀錄,為AI提供寶貴學習巨量資料庫,成為發展中醫AI的強力後盾。
快速準確 找出高風險病患
利用AI快狠準特性,精準掌握病人的過去與未來,從中找出高風險病患,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最終目的,對醫學博士樓中亮來說,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功課。自古以來,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包括《史記‧扁鵲列傳》看穿人體透視功能、王清任《醫林改錯》記述數十種中風先兆,不外乎藉由耳診、舌診、目診達到見微知著,抑或透過生物全息反映五臟六腑縮影。
從中醫角度出發,耳為宗脈之所聚,耳廓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位變化;舌為心之苗,又為脾胃外喉,舌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聯繫,因此舌的變化可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及邪氣性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這也是也為和目可反映人體神氣,洞察全身及臟腑病變的關鍵。
有鑑於多數中醫診斷和治療都是非侵入式,若能透過穿戴式感應硬體設備與大數據運算軟體,軟硬兼施運用在預防醫學上,勢必大有可為。市調機構Juniper Research最新發布報告顯示,包括健康追蹤器和遠端病患監控裝置等的健康穿戴式裝置,2023年將成提供健康照護「必須擁有」重要一環,將創造出600億美元市場規模,然而現有健康穿戴式裝置多是以西醫疾病診治觀點出發,少有以中醫保養預防觀點,提供客製化醫療保健方針。
強強聯手 預防更勝於治療
現代人長期暴露於潛在風險,亞洲國家有高達7成民眾處於似病非病的亞健康狀態,透過AI實現精準、客製化醫療,成為各大醫療團隊較勁舞台,據統計,未來10年光是中國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高達10兆人民幣,其中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佔900億人民幣,發展後市不容小覷。
為掌握先機,上月初不少投資人與好奇民眾紛紛湧入《應用智慧科技 引領創富趨勢》論壇,掌握第一手中國大健康市場O2O戰略規劃。所謂求人不如求己, 藉由中醫X互聯網X大數據X AI四大核心為基礎所開發之健康管理APP,開啟健康密碼,保障促進全人類的福祉。
現場除了樓中亮醫學博士發表將中醫與AI結合外,包括AI權威專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終身教授陳濤、大健康產業優護平台董事長陳宏益與創投專家比翼資本執行董事陳彥諭各產業專家,皆發表對智能醫療的想像與可能性,善用古中醫千年智慧,強強聯手推動全人健康。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