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下的生存術
20世紀下半、在艾德哈特還擔任記者的時候,由於房價下跌,負擔城市裡的房租或房貸並不常成為一種問題。然而,也正是因為房價下跌,引發了徹底改變──低廉的房價導致投資者想要在都市房地產上賭一把,而新辦公大樓與豪宅的出現也讓城市變得更加擁擠。到了2000年,在波士頓、費城和其他以生產知識而聞名的城市如舊金山與紐約市等,基本上已無中產階級家庭立足的空間。握有權勢的人們聚集到這些城市,提高對餐廳與美術館的需求,而與此同時,長期居住在此地的居民們,卻只能不知所措地看著住房成本飆漲。今日,就如同都市社會學者大衛.馬登(David "DJ" Madden)在那本他與馬庫色(Peter Marcuse)共同執筆的書中所言,「利用房地產追求獲利和將其作為住所的心態產生了矛盾,而不動產業擊敗了住房需求。」希望住在理想城市內或其附近的中產階級者,不得不兼任第二份工作,就像我們在Uber司機的例子中所見到的。這就是在職貧窮者長期以來,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事。
其中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進一步增強租金穩固性(rent stabilization),透過該系統來確保中產階級能在昂貴的城市中居住與生存。我就是住在租金管制屋(rent-controlled apartment)中長大的孩子──一個被塞滿了戰前書籍、有著下沉式客廳、儘管鬧蟑螂但房租確實遠低於市價的屋子。直到今日,我依舊住在一間同樣塞滿書籍且租金穩定的公寓中,一個可看到如同垃圾箱畫派(Ashcan School,廿十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藝術流派,作品中頻繁出現貧困與現實生活的粗暴等不安定因素)閃閃發光的屋頂水塔,卻同時充斥著蠹蟲的房子。
整體而言,擁有租金穩定制度和管制的地方,往往也擁有較好的房地產發展規範(尤其是在那些令人嚮往的大都市裡)。
儘管如此,此類解決方案自然是說比做容易。
當然,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目前還稱不上細緻的解決方案,如共宅(cohousing),即由住在私有、單一家庭住宅的家庭,加上公共空間或「共有住房」(common house)區域,所組成的跨代社區。如同共親職,共享住宅出現的原因,部分在於核心家庭所導致的疏離、中產階級家庭所面臨的財務窘迫,以及都市內理想居住區域房價變得難以負擔等。在超過20年的時間裡,我的叔叔和他的家人一直住在華盛頓州的某個共宅社區裡。在美國,共有160個類似如此的社區,且還有另外130個社區正在形成。此外,「翻新共宅」(retrofit cohousing)此一足以振奮人心的支線發展,也正在興起。所謂的「翻新共宅」,就是指慢慢地針對某一居住區域進行集體改造(而不是蓋新的住宅),使其更適宜執行共宅生活。
另一個相似的生存策略,則囊括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解決方案:以物易物。舉例來說,現年42歲的卡莉.福克斯(Carly Fox),是一名居住在紐約州羅徹斯特(Rochester)的工會組織者,她出於個人與金錢因素,不得不依賴一種家長次文化:以其他服務來換取托兒幫助。這是一種自助式的體制,且不涉及任何金錢。在女兒查婭(Zaya)4歲的時候,福克斯的年收入為4萬2,000美元,而這個金額剛好超過能接受政府托兒補助或津貼的標準,因此她只好找了父母,或雇用表親、鄰進地區的保姆,拼湊能請人看顧孩子的時段。此外,她也會跟其他家長輪流照看孩子。福克斯擁有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碩士學歷,然而她卻需要依賴醫療補助計畫和食物券。而她之所以能負擔相對便宜的托兒服務和居住成本,部分原因在於她所居住的城市正處於經濟蕭條的狀況。羅徹斯特曾經是柯達公司(Kodak,由於數位化興起導致公司一蹶不振)的故鄉,如今卻成為一個充斥白領階級、矗立著外觀雅緻而價格過低房屋的鬼城。
就某種角度來看,福克斯和她周遭的人,為了應付身為一名家長所需負擔的生活成本而依賴鄰人,正是一種家庭間共同承擔養育子女義務的最傳統、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辦法。單一夫妻、且擁有獨立居住空間的家庭,所需承擔的育兒壓力其實是在工業革命後才出現的。過去,此種小家庭往往是住在某個農場的大家族之內,人人一起工作,活在一個被詩人與歷史學家歌頌的氛圍之下。我們或許會爭論中產階級家庭與富裕家庭的孩子們,至少可以享受此種新家庭模式(包括兒童用餐椅與托兒所的發明)所賦予的隱私。然而勞工階級的孩子們,卻因為家庭和托兒功能的分裂,蒙受損害。依靠直系親屬如祖父母,來解決托兒問題,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就我周遭的親朋好友狀況來看,許多人的近親要不是住得太遠,就是缺乏長期幫忙照看孩子的意願,導致此一方法的效果並不顯著。此外,上層社會的父母總喜歡吹捧自家保姆或家庭教師所提供的專屬且可依人「量身打造」的服務,導致非共享的托兒服務,成為一種令人嚮往的潮流。而此一潮流使得托兒服務的門檻變得愈來愈高,甚至朝著私人化方向發展。儘管如此,在過去十年間,為了彌補家長在動用人際關係後所能找到的照顧資源依舊不足,許多線上合作服務和營利性公司出現了,如CoAbode,一個能讓單親媽媽找到其他處境相似的家庭、並一起居住的網站。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