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投資 股票 股市
圖片來源:商業周刊/楊文財攝

當日沖銷完成買賣避開隔日跳空下殺風險
在金融市場裡,投資依照持有部位的時間長短,大致可以分為「當沖」、「隔日沖」、「波段」以及「存股」。當大盤價位過高,在萬點盤旋,或是黑天鵝事件頻傳之際,許多人擔心進場後,大盤或個股隔日會有跳空下殺的風險,而遲遲不敢進場,選擇空手,因而錯失了不少賺錢的好機會,但是,「當沖」能幫你避開這種風險(詳見表1)!

 

當沖,即為「當日沖銷」之簡稱,當日沖銷的意思是「在單一交易日於同一個帳戶,針對同一檔標的,完成買進和賣出的動作,且買賣皆為相同數量」,一般常見的交易商品包含股票現貨、股票期貨、指數期貨以及選擇權。

當沖一般是以下面2種方式進行:第1,若為看多者,可以採取「先買進、後賣出」的方式,買進單一投資標的後,同日賣出的看多交易;第2,若為看空者,則可以採取「先賣出、後買進」,賣出單一投資標的後,同日再買進回補的看空交易。不過要注意,先賣出、後買進的方式,若遇到尾盤鎖漲停買不到,就要在盤後進行借券(詳見圖1)。

 

綜合以上,只要是在同一個交易日買進或賣出,將相同部位在同一天做反向動作的賣出或買進,則稱作「當沖」。

例如,小華如果於2018年10月16日當天看多台積電(2330),在開盤價每股229.5元時敲單買進,並且在當日收盤時,以收盤價每股237元賣出,在不計稅負及手續費等其他成本下,每股可賺取7.5元的價差,此行為就被稱作看多的當沖交易。

反之,小華若在2019年1月2日當天看空台積電,並在開盤價每股226.5元賣出,然後在收盤前以收盤價每股219.5元回補,同樣不計算其他成本下,每股可賺取7元的價差,此即看空的當沖交易。

也因為股票當沖是在當日收盤前完成所有交易並且結清帳戶,交割帳戶中並沒有任何的資金需求產生,因此,股票當沖又被稱作「無本交易」,但是,股票當沖並非真正的無本交易,交易後產生的損益仍需要進行交割。

舉例來說,假如買進1萬元的股票現貨,在同日以9,000元的價值當沖賣出後,會產生1,000元的虧損,虧損金額的部分仍需要進行交割,而且除了虧損的金額以外,當沖亦有手續費和證交稅等成本支出,這些都必須從帳戶餘額中扣除,因此當沖並非真正的無本交易。

因為沒有留倉,收盤後任何消息皆不影響損益
當沖最大的優勢在於沒有留倉(持股到下一個交易日)的風險,因為是當日完成所有沖銷,結算後並未持有任何部位,所以在收盤後發生的任何事件與訊息,不論有利或是不利,對於當沖投資人來說都不會產生影響。

舉例來說,小明在買進台積電後,當日立即沖銷賣出,則結算後小明的帳戶內並沒有台積電的股票。因此收盤之後,關於台積電發生的任何消息,都不會影響到小明的投資損益及心情。

假設,台積電的大客戶蘋果(Apple),在美國白天(台灣晚間)宣布要對台積電砍單,預期將會重創台積電營運及其股價,但因為是當沖交易的緣故,手中並無任何持股,所以隔日開盤後的跳空下殺,都與小明無關,當沖投資人完全沒有因時間所帶來的風險。反之,若是對公司有利的多頭消息,做空台積電的當沖投資人,在無留倉的情況下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大盤指數的期貨也是如此,例如2018年10月11日,因為美股暴跌帶動台股恐慌下挫,期貨就從2018年10月9日的收盤價1萬461點開始下殺,到10月11日收盤為9,654點,下跌達807點,若做多一口大型台指期(簡稱大台,損益為每點200元),從9日留倉至11日(10月10日為國慶假日),單口損失將高達16萬1,400元(200元×807點),但在10月9日的期貨交易若為當沖,沒有留倉,也就不會因國外行情暴跌而帶來虧損(詳見圖2)。

 

稅負成本低,證交稅僅需千分之1.5
除了沒有留倉風險,當沖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優勢是:稅負成本較低。自2017年4月28日起,政府為活絡股票市場,對股票現貨當沖交易實施降稅措施,原本所有股票現貨的證券交易,都需要收取千分之3的證交稅,但在當沖降稅後,股票現貨當沖的證交稅給予減半的優待,只需要千分之1.5。

以股價約230元的台積電為例,當沖交易者在證交稅方面,每張就可節省約345元(230元×1,000股×0.0015)的稅負成本。也因當沖投資人的交易次數比一般人更為頻繁,在交易次數不斷累積後,就會更加凸顯證交稅減半的優勢。

書籍簡介_人人都能學會股票當沖全圖解(全圖解)

作者: 《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
出版社:Smart智富
出版日期:2019/02/18

作者簡介_《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
《Smart智富》「真‧投資研究室」由一群對投資實戰有研究狂熱的記者、編輯、資深主筆與外部專業顧問組成,秉持「真誠」、「真實」、「真確」的研究態度,以圖解、易懂的編輯技術為工具,力求為讀者提供容易上手的多元化投資學習工具。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專攻投資理財領域,包括基金、股票、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畫、消費觀念等。產品類型涵蓋月刊、雙月刊、特刊、叢書、DVD、版友聚會、課程講座、大型論壇、線上課程、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