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投資 股市 股票 基金 債券 上漲 賺錢  現金 銀行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在1970年代的一則電視廣告中,有一家小鎮銀行,一位顧客走了進去,直視著經理人。

「我想確認我的錢是安全的,」顧客強烈要求,「能給我看嗎?」
「當然,」經理人笑著回答,「請跟我來。」

他帶著那位顧客來到金庫,轉動密碼鎖的旋鈕,打開巨大、圓形的門。在那後面的,並不是預想中裝滿紙鈔或金條的金庫,而是進入一條商店街的路。經理人幫助那位顧客穿過門,走到了大街上。

「看看這裡,」他指著一家理髮店,說道,「當喬(Joe)需要擴大他的理髮店時,我們借他錢去頂下額外的空間;還有這裡,當艾倫(Ellen)想要增加額外的餐桌來擴充她的餐廳時,我們撥出她所需要的款項。」

經理人繼續向他介紹其他同樣受過幫助的在地企業,然後回過頭對驚訝的顧客說道:「所以你看,你的錢相當安全,它正在為社區工作。」

或許這只是一則電視廣告,但它展現了一個在某種程度上被大眾所誤解的重要事實真相:銀行的確有金庫,但大部分是用來暫時存放金錢,而不是用來安全地存放顧客的存款。這些錢沒有被存起來,反而是出借給商店街的企業。

銀行是處理金錢的中間商,其他中間商是把雜貨、衣服裁縫或廚房用品等商品的供應商和顧客聚集在一起,但銀行是把金錢的供應商和顧客聚集在一起。它們在想要投資的人和想要借錢的人之間,發揮了中間人的作用。

銀行提供非常必要的功能,而且已經在我們身邊很長一段時間。眾所周知,部分形式在古波斯(Persian)和腓尼基帝國(Phoenician empires)就已經存在;現代的形式似乎是從中世紀義大利城邦開始,金融家彼此並排坐在一張長椅上辦理貸款與換匯,那個地方被稱為「長凳」 (banco),這個字也許是來自於古羅馬字「bancu」,指的是一種坐在長椅上討論金錢的悠久傳統。做生意的人一直都需要錢,而銀行就是他們可以獲得金錢的地方。

銀行是一個事業,主要目的是賺錢。要做到這一點,就像其他中間商一樣,銀行藉由提供便利性,讓顧客認為值得為此付錢。在一般商店街的銀行業務,稱為零售銀行業(retail banking),存款人想要把錢放到某個可以為他賺錢但同時要足夠安全的地方;而那些想要賺取更高報酬,並且已經準備好要為此承擔更高風險的人,會去其他的銀行,儘管部分銀行也許會提供專業服務來滿足少數族群的市場需求,但一般商店街的銀行不適合他們。

銀行付出的利息取決於市場條件,例如一般金錢容易取得的程度、銀行本身必須支付的利率等;也可能會隨著整體經濟狀況而改變,特別是提供給提款人的利率,會取決於金錢可以動用的程度。如果顧客想要能夠隨時將錢提領出來的話,他的存款利率會比一個在3個月前就通知銀 行要提款的顧客利率還低,而利率會不同的理由是,對銀行而言,較長期的資金可以有更多的用途。

銀行必須保有一定的流動性水準,也就是可用現金,來滿足顧客可能要提款的要求。因為銀行是把錢放款出去,而非存在自己的金庫裡,大多數的錢隨時都被使用著。因此銀行必須估計可能的提款水準,並確保手上有足夠的現金可以滿足他們。

書籍簡介_生活就是經濟學


作者:梅森.皮里Madsen Pirie
譯者:蘇鵬元
出版社:Smart智富
出版日期:2019/01/09

作者簡介_梅森.皮里(Madsen Pirie)
美國智庫亞當斯密研究院(Adam Smith Institute)院長、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土地經濟系資深客座研究員。他與伊蒙.巴特勒(Eamonn Butler)在2010年獲得國家自由企業獎(National Free Enterprise Award)。

他時常在電視與廣播中擔任時事評論家,並且在許多主要的全國性報紙與雜誌上發表文章;也時常向大學與學院的聽眾講述經濟與政策議題,偶爾會參加國際會議小組討論並發表演講。

他畢業於愛丁堡大學(Universities of Edinburgh)、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ies of St Andrews)和劍橋大學。

譯者簡介_蘇鵬元
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出版部資深編輯、《新新聞》資深記者、《商業周刊》研究員。譯有《失敗學:那些殭屍企業教我的事》、《投資最重要的事》、《手機消費革命》、《巴菲特:從無名小子到美國大資本家之路》(合譯)、《漫步華爾街》(合譯)等。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