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退休是很多人職場奮鬥的理由,工作職場上隨著年紀的增長見識過許多的紛紛擾擾讓人萌生退意或是身體開始有些狀況,趁著有點積蓄身體還健康的時候早點轉換迎來另一段人生規劃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退休後要做什麼呢?人的生活都需要一個生活重心的支持,讓時間與注意力得以發揮。有人認為說退休是從職場離開,我倒認為是轉換人生的另一條跑道。只是選擇哪種工作型態,認識的一些朋友早已從職場退役下來。但,並不因此清閒而是將經歷轉為追求其他體驗,有創業、有築夢也有重返校園,不論是哪種選擇,都是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延伸。
年齡想法有差異
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在築夢,像是在工作上追求更高的薪水、更好的職務發展抑或是在下班後追求個人社交與生活的平衡,偶爾出去放縱一下,目標無論大小都是築夢的範疇。在職場工作期間築夢相對容易些,有公司作為經濟來源的後盾。但從職場退下來後失去公司作為經濟來源,不論是保險、收入均需要自行張羅解決。
在工作期間為自己創立備用的現金流量,可解決大部分的問題(延伸閱讀:用多帳戶打造現金流)。這就涉及到怎麼運用投資技巧達成,現今的社會環境誘惑太多、及時行樂犒賞自己的努力是時下普遍的心聲,等瞭解理財重要性時已錯過大段時間。股魚曾參加一些講座活動,不同年齡層對理財的想法差異頗大。
30以下:不以為然,錢都不夠用了。投資又看不見實體,不如直接買衣服包包,既能摸得到又能用的到。
30~40:好像有點重要,但不知道怎麼開始,讓我想想。
40以上:這是重要的議題,有哪些工具適合我?
投資有時間複利的效果,年輕時投入一點點會在多年後滾動成極大的數額,現實的環境中年輕較重視物質、年紀稍長的則錯過一大段時間獲利加成。但其實投資只是一種概念,並不是單指財務工具(例如股票、基金、ETF、保單等),將錢投資在自己身上,參加教育訓練提高本質,也是很不錯的投資方式。
低波動工具適用大多數人
有些人對投資抗拒的另一原因是,投資有風險,在市場中會有虧損的可能性。厭惡虧損是一種天性,特別是對於保守的人。在台灣市場中賣得最好的商品通常是儲蓄險,這樣的產品具有保本、高利息的特性(相對於銀行定存)又兼具強迫儲蓄的功能。透過產品機制的設計(保本、高息、高年期、違約賠款)讓許多人因此儲蓄了一筆資金。
很多理財的專家批評這樣的產品效益很差,對理財有相當基礎的人來說避開這樣低報酬的商品是理所當然,但對於害怕風險只想多賺一點的人來說卻是很棒的商品,工具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不適合的區別。那除了儲蓄險外還有沒有類似的選擇呢?自然是有的,將相似產品的資料整理如下:
嚴格講起來,並沒有真正100%保本的產品,銀行定存乍看之下是100%保本。但因利息低於通膨,隨著時間過去購買力是越來越低,只是因為不會看見帳面金額減少而產生完全保本的錯覺。其他工具本身則必須滿足特定條件才具備保本的能力。
在市場中,報酬與風險不會單獨存在,也不會有高報酬低風險的好事情發生。低報酬雖然看似無聊,但卻是可以穩定累積部位的好工具,有太多人因追逐高報酬而過於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力,在大筆資金投入市場後反而毀了原本生活步調,更好的方式是維持投資與工作的兩邊平衡,用低波動低風險的工具建立現金流量與投資手感,再考慮往高波動的工具發展(延伸閱讀:4%法則+ ETF配置 fire掉老闆)。穩健的步調看似緩慢,卻能安穩的帶你走到想要的地方去,這才是最重要的。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