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最早出於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於1516年出版的《烏托邦》一書,至今已經503年之久,不過這個古老想法,近年來成為流行主張,有樂觀的學者甚至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不但能顧及基本生活,還能促進就業動機。為了證實這主張是不是真的,芬蘭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抽籤選出2,000人,進行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結果呢?
相對目前世界各國主流的社會福利,多半是提供有條件的津貼,或是無條件的服務,如免費教育、健保與免費交通等,所謂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不需任何條件,例如不用繳過國民年金,就每個月無條件發給一定津貼。
過去社會主義者認為人必須要有基本收入才能生活,因此主張基本工資,但是基本工資有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基本工資超過該員的生產力,企業不雇用,收入就變成零,更無法生活。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彌補了這個問題,因為不管有沒有工作都會得到基本收入,且是來自社會福利並非要求企業給予,如此一來,企業也不用因為工資低於基本工資就不雇用。
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許多長期失業者,因為沒有收入,必須到處找工作、打零工,反而沒有時間進修,學習新技能,所以更難找工作,有了無條件基本收入以後,他們沒有生活壓力,就能好好規劃學習新技能。因此,這些學者提出:無條件基本工資還能改善失業率。
真有這麼神奇?這違反了傳統的市場觀點,一般觀點認為,若無條件就能得到錢,那就沒有工作的動機,所以失業率當然不會改善。
無益改善失業率
到底誰是對的?做個實驗吧!芬蘭以外,全球還有幾個地方也在進行類似實驗,包括荷蘭烏特勒支的實驗將到2019年10月;西肯亞一個村莊實驗給予每個月22美元基本收入,直到2028年;義大利政府也正研究「公民收入」政策。
芬蘭是歐洲第一個實驗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國家,由芬蘭社會保險局(Kela)進行,自2017年1月起,至2018年12月止,亂數挑出2,000個失業的芬蘭人,給予每個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95萬元)。如今2年實驗已經期滿,實驗結果到底如何?
無庸置疑的,每個月多一筆錢,讓實驗者都更快樂,但是,就改善失業率來說,實驗者與其他沒有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失業者相比,找到工作的機率沒有增加。受試者表示,2年下來還是一樣失業,雖然無條件基本收入在心理上的確有改善生活,但是在財務上,沒什麼作用。
看來可說無條件基本主張者錯了,傳統的市場觀念比較正確。不過,芬蘭政府的正式原因分析報告,要到2020年才會出版。芬蘭社會保險局表示,實驗並沒有所謂成功或失敗,無論實驗結果如何,都給了我們先前沒有的寶貴資訊。
本文獲「財經新報」授權轉載,原文:芬蘭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結果如何?快樂但還是沒工作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