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參加電台的採訪討論關於 ETF 紅綠燈的投資技巧,在中間閒聊的時候主持人忽然提出一個問題,想瞭解我的看法。主持人問:「觀察到近幾年許多人鼓吹購買海外的投資工具,我看你以往的文章內容都是以台股市場為主。就你的角度上來看,會推薦海外的投資工具嗎?」
我說:「這是一個籠統的問題,在前提上每個人的背景能力不相同。有些鼓吹海外投資的人,其本身的背景是海歸派。說不定海外的資訊對他而言比較方便取得,會推薦海外工具也理所當然。一般投資人可不見得會先去瞭解這段過去,只是看到報酬率比較吸引人就跑去嘗試了。以培養投資技巧的角度來看並不建議投資人以海外的投資工具作為起點。」
先求站穩,再求發展
投資人有時會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國外的制度比台灣好又有保障,便放棄台灣投資市場跑到國外去投資。其實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觀念,來跟投資朋友談談幾個觀念:
1.市場資訊的取得能力:在自己的國家有個好處就是資訊流通方便取得,今天發生什麼事情馬上就能知道,且券商也提供相當豐富的介面資料供投資人取用。國外當然也可以做到,前提是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以美股來說,介面內容都是英文,若英文不好,想取得資料並正確判讀就是一個困難關卡。
2.台灣買股賠錢跑到海外就會賺錢: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投資人會認為在自己熟悉到不行的本土市場買股投資賠錢時,若跑到海外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這時逃避現況的可能性還高一點。就跟下一個會更好的心態類似,今天在這裡不如意了就期待下一個地方可以不一樣。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想法導致行為,行為變了結果才會不一樣。
若在台股市場虧錢的技巧沒有修正之前,換個市場頂多也只是將虧錢的那一套搬到海外去再虧一次而已。
3.台股市場的報酬率比較差:這又是一個外國人比較帥的刻板印象。投資講的是數字,針對單一個股,跟個股的經營表現有關連,所以我們從整體大盤的報酬率來看如下:
從近十年的數據上來看,並不見得有極大的差異性。在報酬率不大的狀況下,前進海外還要額外負擔稅賦跟匯率問題,這可需要投資人仔細的衡量一下。
當然有人說台股淺碟,很多企業經營頂多10~20年就消失。美國有很多百年優質企業值得長期持有,我並不反駁這樣的觀點,這確實是事實。可是你前進海外又不是買這些老牌的百年企業,更多時候是買所謂的熱門股,拿百年企業當成理由,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先建立技巧再考慮市場
不同的市場都有其優缺點存在,前進海外當然是個選擇。我認為考量的優先順序應該是「投資技巧的建立優於市場選擇」。如同前面所說投資沒有什麼新鮮事,好的技巧跟觀念用在台股或是海外市場都一樣。
就像是我們常用來判斷本益比或是 ROE,本益比低代表代表投資人買進的成本低,高於40倍本益要注意是不是變成本夢比了。而ROE越高則代表企業運用資產的能力越佳,買進時要注意股東權益報酬率的高低。這類標準並不會因為台股或是海外市場而不同。
另外我也觀察到推薦海外投資的朋友,大多是台股已經建立投資部位與技巧熟練後,在這個基準上往海外市場追逐更佳的報酬表現。所以這是一種「先求有、再求好」的歷程。
所以投資人在前進海外之前,要先問問自己:是帶著可獲利的能力追求更佳報酬,還是只是帶著虧損的技巧來嘗試海外會不會有不同結果。如果是後者,那我還是建議先留在台股市場內底子打好再說吧!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