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身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讓華盛頓有能力將看不順眼的國家、組織從全球金融系統隔絕。雖然歐洲、中國都有挑戰美元霸權的意圖,但近來中國嚴格實施資本管制、人民幣國際化進度嚴重趨緩,歐洲在爆發債務危機後、違約隱憂罩頂,讓美元地位變得比先前更加穩固。
華爾街日報20日報導,以美元計價的跨境債券,主導地位獲得復興。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簡稱BIS)的統計,2008年年中至2018年期間,非美國政府及企業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總額,已經從4.299兆美元膨脹一倍以上至9.564兆美元,而以他種貨幣計價的國際債券總額,卻從6.129兆美元縮水至5.672兆美元。
事實上,歐元區爆發債務危機,就連原本被視作安全標的的債券也有違約疑慮,讓歐元的國際用量日益縮減。2018年第3季歐元對全球外匯儲備的佔比只剩20.5%,不如2009年的28%。
另一方面,中國資本管制措施日趨嚴格,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規模萎縮,人幣對全球支付活動的佔比也日益下降。中國跟南美洲、非洲、歐洲及亞洲的貨幣交換額度,也幾乎沒有動用過。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也面臨借貸者不需要、或不想用太多人民幣的窘境。花旗經濟學家的研究顯示,一帶一路承包商多偏好以美元結帳,中國贊助銀行的重大資本重組行動也大都以美元進行。
事實上,斯里蘭卡因還不出向陸企借貸的債務、必須在2017年將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碼頭交給北京,已讓不少國家對一帶一路感到卻步。
CNBC 17日報導,最近幾個越來,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及獅子山共和國,若不是取消了先前跟中國談定的一帶一路建設方案、就是對相關計畫退避三舍,高成本及對國家債務和經濟的衝擊,是他們不願碰觸的主因。
經濟學人信息社(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18年8月出刊的一篇報告也顯示,自2018年4月開始,數個一帶一路建設案已陸續面臨延遲、暫停或直接取消的命運,懷疑及抵制的心態,是主要原因。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資料來源-
MoneyDJ理財網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