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投資 股市 股票 基金 債券 賠錢 虧損 下跌 負債
圖片來源:dreamstime

筆者已經處理貸款買投資型保單受害的案例,非常多件了,除了擔任金控銀行FC處理的案件之外,當顧問的時候,也處理了不少案件,包含理專朋友的諮詢。這類型的規劃,就是一個危險的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這類型的保單有四大危機
為何下面的規劃會很慘?請看已經發生的案例.....這是前車之鑑快快找個好的顧問處理一下吧http://www.justacafe.com/2018/12/blog-post.html?fbclid=IwAR2tQIDukx3zt7eVWC4sTfGo2adW5iwZWWNlXSOm4-bZoms_dZecfdh3iKE

一.錯誤規劃的危機:

基本上有幾種規劃是很慘的:
一.高齡投保後收壽險型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選擇高配息基金(因為想說死了保本,又有高配息,銀行賣得很多,上面連結就是這樣的案例)

二.房貸出來買後收型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選擇高配息基金(為了要還房貸的本利和,銀行賣得很多,筆者處理過XX銀行的案子。案主大虧25%,然後即將面臨本利和的還款,因為淨值大減,也讓配息金額越來越少,逼得案主跳腳。)

筆者所言,就是連結文中的案例一
http://www.justacafe.com/2018/07/blog-post_8.html

三.買後收型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選擇高配息基金,然後質押
投資型保單借款,再融資一次。連結標的選擇高配息基金

四.房貸出來買後收型投資型保單連結標的選擇高配息基金,然後質押投資型保單借款,再融資一次,連結標的選擇高配息基金。

以上的規劃,都是很悲慘的規劃,出事是遲早的!如果您是上述四種類型的規劃,建議您提早找顧問處理

二.連結標的侵蝕本金的危機:
以下是高配息基金的範例,通常跟跌不跟漲,會讓危險保費不斷侵蝕保單淨值。

 

這類型的基金,幾乎100%配發本金,比例從10%~80%都有,配發本金的比例平均都在30%左右!

所以上面是連結美股、高收債、可轉債的公司從2012年到目前的淨值走勢圖,怪怪,美股不是一直創新高,這個淨值怎麼這麼慘?因為高度配發本金的關係。

基金淨值跟標普500ETF的比較:有沒有發現績效有如雲泥之差?再加上危險保費的侵蝕,您說保單淨值怎麼可能好看?

 

基金還原權息淨值跟標普500ETF的比較:發現績效還是只有標普500ETF的一半......

 

三.道德的危機:
而後收投資型保單的也是一種投資成本極高的商品,光是理專銷售這樣的手續費就高達4%~6%之間。那麼這些錢從哪來?最後都是投資人買單的!

提示:通常第一年的解約費用率,幾乎就等於理專的手續費收入。而且後收投資型保單有分為舊後收跟新後收。

舊後收:稍微好一點,但前幾年至少收個6%~10%的保單成本,但是每年有轉換標的不收手續費的好處!


新後收:就是業務洗客戶的好工具了,除了前幾年至少收個6%~10%的保單成本,每一次的轉換都要收1%的轉換手續費,然後就一直轉換一直轉換,直到東窗事發那一天。筆者曾經聽過同業一個月轉換2次,客戶投資金額5000萬元,每次轉換收1%,一個月可以洗百萬手續費收入,東窗事發當天客戶的兒子跑來分行,請理專解釋.......

 

最慘的是,筆者曾經眼睜睜看著客戶,後收投資型保單好不容易到了第五年,然後終於可以不用被扣保險成本的時候,理專就勸誘客戶,把保單解約出來再買一張新後收型的投資型保單。這樣的理專,真的要被淘汰。

四.商品成本過高侵蝕本金的危機:

新後收類全委壽險型
這種樣態的商品,給個定義就是:業者吃到飽全餐。
1.銷售後收投資型保單:銀行財富管理賺手續費收入
2.投資型保單壽險保障:保險公司賺壽險保費+帳戶管理費
3.類全委:投信收全委資產代操費
4.類全委標的:進場買自家投信的基金收基金經理費+保管銀行收基金保管費。高費用銀行、壽險、投信一起吃到飽。

高成本代表=低報酬
並且這類型的類全委投資帳戶,只有少數淨值大於10的標的,代操績效可怕,幾乎全軍覆沒都是賠錢的。相關資料可以從下面網址查詢或安裝APP(精財網)
http://www.sharpinvest.com/

投資型保單就是一個很有眉角的商品,說實在一般投資人真的很難弄懂這個商品在做啥。通常搞不清楚的商品不要做,包裝過度精美的商品也不要做。

本文獲「Just a Cafe」授權轉載,原文:投資型保單之危機四伏

作者簡介_理專不告訴你的秘密

個人資料:
吳盛富
中區CFP會長(認證國際理財規劃顧問)

投資報酬率 = [資本利得(損)+利息收入-交易成本-持有成本-其他成本] - 稅/期初本金

CFP的專業在於
減低交易成本、持有成本
合理合法的節稅

目前在金融業服務,歡迎一起談談

著作:
台灣股市何種選股模型行的通
理專不告訴你的秘密
美股研究室

經歷:
惠理康和投信
台新銀行
中國信託銀行

部落格:
Just a Cafe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