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計畫

圖片來源:Pexels 攝影師: Christina Morillo ,連結: Pexels
 

我曾是個「金錢焦慮」特別嚴重的人,從小就對錢充滿不安,擔心自己會沒工作餓死路邊。當然,我不覺得自己特別愛錢,錢不是人人愛嗎?直到高中時有次生日,死黨送了我一幅「畫」,畫框裡貼滿了一塊錢銅板。傻眼之餘,才驚覺自己原來跟別人不一樣!

即使大學念了網路鄉民口中「終生科科」的生命科學,我也沒打消「想要做生意賺大錢」的夢想。後來聽說做生意最重要是「業務能力」,研究所一畢業就離開實驗室去跑業務。我不特別愛做業務,但看在錢的份上還是待了好多年。

那正是焦慮驅使的硬撐,我邊工作邊上課,時間排得快喘不過氣。也因為焦慮驅使的追求完美,把自己搞的壓力很大,整個胃壁都是醜陋不堪的潰瘍,超音波下的身體囊腫一一現形,年紀輕輕健檢報告就一堆紅字。

直到去心理諮商好一段時間,才放下那個「愛錢勝過自己」的部分,辭掉高薪工作重返校園念書,追求真正的興趣。記得進修的第一年,我還常夢到回公司上班,因為沒有收入的日子對我實在太折騰,加上每年得自費十幾二十萬元到國內外上課接受專業訓練跟督導。翻著愈來愈瘦的存款簿,當時覺得自己瘋了才會想轉行去窮死人不償命的「助人專業」!

如此「錢永遠不夠」的焦慮感,多年自我探索後我才找出原因。某次接受督導時曹中瑋老師提醒我:「可以試著以完形學派的『空椅法』,回去跟小時候的自己對話。」當天臨睡前我躺在床上,「召喚」小時候的自己出來聊聊,出現在眼前的是六歲的小偉玲。

「妳好嗎?」我問。
「我很好啊!」
「是嗎?」我點頭疑惑地回應。
「但是媽媽不好,她看起來很傷心。爸爸都不在家,媽媽很難過……如果我能夠賺很多錢,爸爸不用出門上班,媽媽就會開心了!」過了一會兒她說。

此時,枕頭早已哭濕了一片,就算現在只要一想起當時場景,胸口還能深切地感覺到心痛——那是母親的傷心和我的擔心。

後來我詢問母親她才道出真相。當年父親到泰國開設工廠,因資金不足把唯一的房子拿去抵押。她孤身在台北工作,還得照顧剛出生的妹妹跟小一的我,身心俱疲下,每天才會看來憂心忡忡。

現在的我,終於能清楚劃開與母親之間的情緒界線:我不用為父母的情緒負責,也不可能負責。而且,就算賺再多錢也回不到過去,母親也不會因此變得開心。自從找到潛意識在兒時做的決定後,金錢焦慮就此鬆綁,不再「需要」為了讓母親開心賺錢,我可以把心思放在真正想做的事,不再為錢工作。

心理治療的完形學派認為,焦慮不完全算是一種情緒,像是我們「想出來的」情緒。在擔心未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的時候,思緒已經跑到想像中,唯有心不在的當下,才會感到焦慮。同理,金錢焦慮也是「想出來的」,擔心自己存不夠退休金、擔心生意會失敗、擔心股票或房子會跌價、擔心老闆跟客戶不喜歡我,這些還沒發生(也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耗損腦力跟能量,導致我們無法表現出最好的創意跟效能,賺不到本該屬於我們的錢。

心理學家巴蕾特:情緒都是想出來的
獲獎無數的臨床心理學家麗莎.巴蕾特(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研究情緒多年,掃描了數百顆大腦,也分析過數千名個案,她提出一套看法:「情緒是大腦的猜測」——當人們處在某個情境下,大腦就會依過往經驗做出數千種猜測,然後依過去的經驗推測出這最像什麼情緒。例如我們都曾為考試緊張過,有人經歷到的是「會影響能力的強烈焦慮」,有人則體驗到「充滿能量的決心」。經歷到焦慮的人容易考試失常,充滿能量的人卻能發揮甚至超越原本實力。

巴蕾特想說的是,人類比想像中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也能降低情緒帶來的苦惱及不良影響,只是從沒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學習掌控情緒或金錢焦慮如同練騎腳踏車,一開始勢必平衡抓不好、不斷摔跤,但只要學會就會愈騎愈順,最終變成身體的本能。

★ 廖偉玲老師最新力作:《致富的力量:人氣諮商心理師教你活用大腦賺錢》

【追隨廖偉玲更多文章】
覺得賺錢很辛苦?廖偉玲心理師:“童年經驗影響大”
【神準心理測驗】 6個問題測出你的金錢焦慮

作者:Melody

本文獲「moneybar」授權轉載,原文:擔心錢不夠?其實是大腦在作怪!

小檔案_Moneybar

moneybar是財經商業社群網站,幫助你實現財富自由,快樂退休。我們打造「個人化」財商FQ知識,提供:國際金融資訊、台股及ETF投資趨勢、高手實戰經驗。追蹤我們,提升你的 「資」識力,成為投資高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