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透過定時定額投資理財,但每月扣款太多錢,覺得有點不安;扣款太少,又擔心累積速度太慢。假設我每月大約有1萬元可以自由運用,應該扣多少錢比較恰當呢?
拿每月結餘的1/2 做投資,讓自己不在乎過程
有一個簡單的公式可以供讀者參考,那就是收入減掉支出後,剩下來的錢的一半,可用做定時定額投資;例如你每月收入減去支出有1萬元結餘,那麼可以選擇扣款5,000元。
會提供這樣的簡單算法給投資人,主要是只把剩下一半的錢拿去定時定額,遇到空頭時,情緒會比較安定,這是比較可以「忍過去」的狀況,且「忍過去」很重要,因為這是成敗的關鍵。
尤其是定時定額新手,更要好好斟酌扣款金額,抓到屬於自己「不在乎過程」的平衡點;而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的老手,只需要算好可供扣款的期數(最好為36個月)即可,因為老手遇到衝擊可以忍,可以不在乎過程、只在乎結果,自然定時定額投資的結果都是甜美的。
扣款金額過少,報酬率看似漂亮、實質獲利卻低
許多人都聽我分享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買投資型保單的投資人,月扣2,000元,但分散扣10檔基金,也就是一檔基金扣200元。
他的扣款期間是2002年到2009年,縱使這當中遇到最激烈、最讓人措手不及的金融海嘯,他還是老神在在繼續扣款;所以到了2009年,他所扣的一檔印度基金居然賺了超過90%。
而他當時的煩惱是,賺了90%是否該出場?因為就算賺了90%但也不過賺了1萬多元,所以不知道該不該贖回?也有點懊惱,當初為什麼不每月多扣一點。
他的煩惱出現在「結果」,一般人的煩惱卻出現在「過程」中。為什麼這位投資人可以在過程中不出現苦惱情緒呢?很簡單,因為他一檔基金每月只扣200元,累積金額很少,就算中間大跌50%,帳面上也不過虧損數千元,是可以承受的壓力,所以他根本不在乎,自然不會出現痛苦掙扎的情況。
也就是說,當扣款金額很少時,可以讓投資人真的做到不在乎過程的境界,只是到了結果階段,報酬率雖漂亮,卻賺沒多少錢,意義也不大就是了。
定時定額操作 無法「買低賣高」不划算?
投資一定要買低賣高才會賺錢,但是定時定額沒有辦法選擇扣款時的淨值,每次我扣款之後,淨值好像就會下跌,我的帳面上常常都是負報酬,到底要等多久才會賺錢?每個人都希望把錢拿出來投資之後,資產價值能夠一路上漲,以單筆投資來說,「買低賣高」是很正常的操作方法;但是,定時定額買基金,如果抱著這個心態,就不太實際了。
市場上漲時,理論上每個人都開心,但對於定時定額投資人來說,這開心的程度恐怕要視扣款時間長短及累積金額而定了。如果扣兩次就賺10%,卻沒有實質落袋,這不過是「紙上開心」;真的落袋了,因為絕對金額不大,也沒有什麼好特別高興的。
遇基金淨值下滑,可買進單位數反而變多
相反地,開始扣款之後沒多久,市場開始下跌,反而才要開心。定時定額是一段長期的累積過程,關鍵在於單位數的累積,當市場不好,基金淨值下滑,同樣扣款金額可以買到的單位數變多,這便是值得開心的事,不是嗎?因為未來當市場翻揚時,由於平均成本低,報酬率就會明顯的拉高。
年年正報酬、將獲利再投入,才能達到複利效果
最後還要釐清一個觀念。很多人認為只要投資基金,就能產生複利效果;其實從資金投入的角度來看,投資必須年年正報酬,並且將獲利滾入再投資,才有複利威力產生,最顯而易見的產品是「定存」。
基金畢竟不是定存,不能保證從你開始投資到贖回期間,年年都有正報酬;既然無法產生年年正報酬的績效,也無法知道是在未來的1年後、2年後、還是3年後會有停利點出現,所以也算不出本利和,很難說這筆投資一定有複利效果。所以如果投資人對於「複利」威力情有獨鍾,定時定額恐會與你的想像有所落差。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