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如何增加自制力

探討我們對金錢的思維時,自制是值得特別關注的一個層面。縱使我們得以清除妨礙我們做出理性財務決策的許多內在與外部障礙,欠缺自制力仍然可能在我們抵達終點線之前絆倒我們。我們或許能夠正確研判各種選項的價值,但若我們無法自制,最終還是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欠缺自制肇因於我們低估未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對未來投入情感),以及我們的意志力未能克服當前的誘惑。所以,要如何提高自制力呢?和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連結,抗拒當前的誘惑。但這是說得容易,做得難⋯⋯

回到未來

我們把未來的自己想成另一個人,因此為未來儲蓄,使我們覺得像是把錢交給一個陌生人,而不是交給自己。因此,解方之一就是和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連結。

心理學家海爾‧赫斯菲爾德(Hal E. Hershfield)研究種種克服這項缺點的方法,他的發現大致上總結出一個重要概念:使用簡單工具來幫助我們更鮮明、更有連結感、更能夠想像未來的自己。例如,想像和未來年紀更大的自己交談,或是寫一封信給年老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思考自己在65歲、70歲、95歲、100歲時的需求、欲望、最棒的玩具、最難過的遺憾。

和未來的自己交談,有助於改變我們的思維,增加我們抗拒當前誘惑的意志力。我們不需要想像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進行嘲笑、批評的談話-「唉,真糟糕!年輕時的我不儲蓄,所以現在才會流落街頭,睡在紙箱裡!」我們可以、也應該進行正面、有益的談話。例如,預付一間很好的飯店房間,在辦理入住時,我們可以對更年輕時的自己說:「嘿,過去的我,你為我預付了這個豪華房間,你這傢伙真棒!」現在,想像一下這段談話的內容不是預付一間飯店房間,而是在退休金帳戶裡存了50萬美元。

除了和未來的自己交談,我們也應該使用其他機制,幫助我們對年紀更大的自己產生情感。當我們愈能使未來變得生動、明確,就愈能和未來的自己建立情感連結,會更關心未來的自己,更為未來的自己著想。

一項研究發現,用明確的日期來敘述未來,而非用時間量來敘述時,人們比較不會那麼低估未來。比起告訴你,你將在20年後退休,不如告訴你,你的退休日期是「2037年10月18日」,更可能使你開始為退休生活儲蓄,因為明確的日期使未來變得更鮮明、具體、真實、具有關連性。

人力資源專業人員和投資理財顧問,倒是可以使用這個簡單、容易的小改變,幫助激發人們多多儲蓄。

我們也可以善用科技,和未來的自己建立更直接(但有點悚然)的情感連結:當我們和電腦生成的老年版本的自己互動時,能夠刺激我們增加儲蓄。我們對未來的老人產生感情及移情作用,想讓這個人的生活更舒適,不論是利他意識或利己之心使然,結果都相同:我們會覺得應該照顧這個老人 ——這個「未來的我」。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聽起來很像科幻片的劇情,但其實這是滿有效的方法。不必想像和年老的自己交談,直接看著電腦生成的年老的自己,和那個未來的自己互動。要是真的能夠「回到未來」,我們大概會問某期樂透的中獎號碼,或是某場美式足球超級盃的比分;不過,就算不能做到這個,看著電腦模擬出來、模樣更清楚的這個年老者,至少會讓我們更傾向為他(她)存更多錢。還有,看著那個未來的自己,也可能使我們想要開始吃得更健康一點、多做一點運動,多多滋潤我們的皮膚。

當然,多數人無法邊填寫退休金計畫表格,邊來趟這種回到未來的虛擬實境之旅。我們要如何推廣、應用這個概念呢?或許,我們的薪資明細或信用卡上,應該附加一張我們年老相貌的模擬照片。或者,為了利用我們對未來的渴望與情感,我們可以模擬年紀更大的自己做種種美好之事、過種種美好生活的情境照片-遠足、度假、假日兒孫成群的團聚照片,以及贏得奧運金牌、發表總統演說、太空梭發射等的照騙。

書籍簡介_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作者:丹.艾瑞利、傑夫.克萊斯勒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8/4/30

作者簡介

丹‧艾瑞利 Dan Ariely

杜克大學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杜克大學進階後見之明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Hindsight)創辦人,論述常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等,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著有《誰說人是理性的!》、《不理性的力量》、《誰說人是誠實的!》、《不理性敬上》、《動機背後的隱藏邏輯》。

現與妻子Sumi,以及兩個孩子Amit和Neta,定居在北卡羅來納州德罕(Durham)。


傑夫‧克萊斯勒 Jeff Kreisler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從律師轉行為獲獎的喜劇作家、專欄作家、電視名嘴、行為經濟學的熱中提倡者,專長於財經、政治等主題。《紐約時報》說他「很迷人」,MSNBC當家主持人瑞秋‧梅道(Rachel Maddow)說:「你會飛黃騰達,一路笑著去銀行。」他的孩子認為他「很酷」。他的第一本書是《作弊致富》(Get Rich Cheating)。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