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行政院主計總處預估,今年超額儲蓄(國民儲蓄毛額減掉國內投資毛額)將達2兆2810億元,已經是連續第五年突破2兆新台幣大關。再細究超額儲蓄哪裡來?卻發現一件值得政府深思的現象。

以台灣來說,超額儲蓄概分為家庭儲蓄,以及企業儲蓄,在1990年前,家庭儲蓄佔台灣超額儲蓄的7成,企業儲蓄僅佔3成;2016年時,變成企業儲蓄佔6成,家庭儲蓄佔3成,而且近10年來,台灣的家庭儲蓄總額一直維持在1兆新台幣上下沒有成長,企業儲蓄卻從2009年的8,000億元,一路成長到2016年首度突破2兆新台幣。

如果把儲蓄看成是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很明顯可以看出,近10年來,經濟成長的果實企業分得比家庭多,資本獲得的比勞工多,從家庭儲蓄額的停滯,其實也可以呼應台灣薪資將近20年沒有成長的事實,因為薪資是多數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所以當收入追不上物價的漲幅,家庭自然沒有閒錢可以放銀行當儲蓄。

所以如果政府想要刺激儲蓄拿出來投資,目標也應該是手上現金滿滿的企業,思考為何企業一方面享受政府的多重產業政策優惠,一方面卻不願意再把手中的現金繼續投資台灣,或者跟員工分享?就算政府要優先從企業家的角度切入,也有很多制度面的問題比這些租稅減免更為重要。

例如政府先前引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基礎建設排名全球第13,處於亞洲四小龍之末,作為推動前瞻計畫軌道建設的原因,但台灣的「行政法規之繁贅程度」排30名、「各級政府債務」排46名、「法規鼓勵外人直接投資的程度」更只排在89名,我想這些應該才是政府想要提振企業投資時,最該優先思考的問題,而不是抱著,反正政府支出花下去,就能獲得GDP成長當政績這種短線思維,反正後續使用率會不會太低,都是未來的子孫該傷的腦筋。

至於家庭為何不願意花錢?如果收入遠遠追不上房價,又等不到加薪的未來,試問誰會願意花錢?如果薪資收入連每月定期儲蓄都成為奢求,人民怎敢花錢?

政府與其執著於為何錢不拿出來投資,老想著要靠舉債來衝高GDP數字,不如先思考怎樣把現在經濟成長的果實,可以比較均勻的分配給受雇階層,進而讓家庭看得到收入會上升的未來,這才是解決台灣整體經濟狀況最穩健的作法。

作者簡介_dolin66

民國66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迄今均從事房屋建築管理工作,曾完整參與上億元之集合住宅興建作業;更於房價高檔盤旋時賣屋,獲利達數倍以上,是一個從蓋房、買房、賣房到租房皆有完整經歷的房地產工作者。同時也是個賺取被動收入的投資者,著有「房市泡沫來了!我該逃命,還是逢低搶進?」及「預售屋全攻略」一書。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dolin66
個人Blog:http://blog.xuite.net/dolin66/wretch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