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投資是為了讓資產加速成長,但最怕在投資時忘記控制風險,導致資產不增反減。基金教母蕭碧燕近3年參與近600場演講活動,發現許多投資人經常犯下同樣的毛病──沒有做好資產配置。例如將資金過度集中在某一特定區域,甚至沒有預留緊急預備金,就大舉進軍投資市場,當市場風險一發生,短期被套牢事小,一不小心還有可能影響正常生活。(本文撰於《蕭碧燕教你不失敗的理財好習慣》)
蕭碧燕分享了自己投資20多年來,累積資產的過程,她不僅只花5年就還完650萬元的房貸,更在50歲提前準備好下半生的退休金。她將此歸功於自己比別人更早規畫理財,且投資前必定做好資產規畫,以下為精彩摘要:
2003年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這一年,我把房貸全數清償完畢;無債一身輕之後,全家的保險規畫也都上了軌道。接下來,正是展開我的「退休金」作戰計畫了。
2003年~2007年全球市場走了個大多頭行情,讓我的資產增加不少。2007年10月起,我見到油價飆漲、通膨蠢動,但經濟成長率並沒有跟上,加上手上的定時定額基金報酬率陸續達到停利點,因此開始陸續贖回。
那時候最先贖回的市場有美股和歐股基金,一直到2008年5月,全部的定時定額投資都收網落袋,因此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海嘯我躲過了。贖回之後,我仍然繼續扣款,沒想到2009年全球股市出現了V型反轉,再度出現停利機會。這波行情來得又急又快,所以多檔基金都獲利超過50%。
連著2波的戰績,讓我的退休金全數到位。回頭看我買房、存退休金的過程,投資和儲蓄各幫了一半的忙,儲蓄靠的是節儉生活,投資則是我達標的大功臣。看似順利的過程,其實也是經過細細推敲與琢磨的。
2003年還完房貸後,我就開始在想退休金該怎麼規畫的問題,我把勞保的部分好好地研究了一番,經過試算,我知道退休後每月大概可以領1萬5,000元~2萬元之間。而我希望在退休後,每月能有源源不絕的3萬元收入,以達到個人的基本生活開銷。
一般勞工退休後可領到的年金有兩個層次:第1,國家給付的「勞工保險老年給付(簡稱勞保年金)」;第2,企業給付的「勞工退休金(簡稱勞退金)」。勞退金又分為新制(2005年7月1日之後到職則一律採用)與舊制,採用新制的勞工,退休後可領取「勞保年金」再加上月領「勞退金」。我選擇勞退舊制,離開上一份工作時已結清年資並領到一筆退休金,因此我退休後可領到的年金,僅計算第1層次的勞保年金。
{DS}
規畫1》勞保年金+年金險
確保基本現金流入
勞保年金最多只能提供我每月2萬元現金,距離我的目標還差1萬元的缺口,因此我要做的,就是在累積到退休金本金之後,以不動用到「本」的原則,去創造每月至少1萬元的固定現金流入。
首先,我採取的方法是以孩子的名義,買了2張年金險保單,共需繳6年,共繳480萬元;每個月可領1萬元,我領了一輩子之後,孩子可以接著領,領到他99歲為止。這個做法有2個好處,一是作為我的每月退休現金收入,另外則是留給孩子未來的生活費,這也遠比一次給孩子一大筆錢要來得好。
有了政府提供的勞保年金,加上我自行準備的年金險保單,未來每月可領的金額就在2萬5,000元~3萬元間。重點是,這筆進帳是可以預期的,並不會受市場風吹草動所影響。
基本的退休金,我採取最保守、最沒有風險的方式;其他用來投資的錢,就算套牢也無妨,因為未來每個月都會有勞保年金與保單年金給我生活費,我等於立於不敗之地。
這當中有一個細節,年年需繳交的保險費等固定開支,要一併先留下來,並且我習慣將未來2年的生活所需費用(緊急預備金),存放在銀行定存,不論定存利息有多低。把保費與緊急預備金全都扣除後,剩餘的才是真正可以用做投資的部分。
規畫2》投資所得
買債券型基金領配息
當然,未來勞保年金可能縮水,仍有必要為這個可能的狀況預做準備,因此我把配息的債券型基金也納入退休規畫的一環(我在勞退舊制一次請領的退休金,也投入配息式債券型基金)。
早年我也買過債券型基金,但買了會逢高點賣出;現在做法不同了,買進債券型基金就不打算賣,並且還會找機會再加碼。等到債券型基金的配息可達到1年24萬元,也就是相當於每月能有2萬元的配息收入時,我就會停止加碼;這樣一來,未來我每月至少就有4萬5,000元~5萬元的收入。至於定時定額買股票型基金,那是一定會持續做的投資。
曾有人問我,為什麼面對市場的波動,總是可以這麼老神在在?因為我早已精算過,也因為我沒有經濟的後顧之憂,所以很能容忍市場波動。
退休金規畫很需要先紙上談兵,試算未來可能有的退休金,然後思考自己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每個月3萬元、還是5萬元才夠?才能釐清自己究竟缺多少,再想辦法補足。很重要的一點是,每個月花用的現金收入,必須是在不動用「本金」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畢竟這是退休金規畫,出不得差錯。
{DS}
先做好「大資產配置」
再用多餘閒錢投資
利用投資來累積退休金,很多人一定會害怕「賠錢怎麼辦?」的確,投資要考慮到可能虧損的風險,沒賺到錢不打緊,就怕本金愈來愈少,不就欲哭無淚?要避免投資失敗,一定要思考2大問題:
Q1:我該拿多少錢出來投資?
Q2:我該怎麼分配投資資產比重?
以上2個問題就是「資產配置」觀念,一般人的認知只有「我該怎麼分配投資資產比重?」也就是「投資部位的分配」,例如投資部位共100萬元,其中債券基金幾成、股票基金幾成,其實這不能算是整體性的資產配置。
正確的資產配置, 應該先考慮「Q1:我該拿多少錢出來投資?」把自己或家庭所有財產放在一起檢視,我稱為「大資產配置」;所以當中除了「投資」,至少還會包括現金。做大資產配置,才能實際算出你或整個家庭,究竟有多少能力「做投資」;否則把1年後要繳的保險費挪來買基金,萬一繳交保費的時間到了,基金卻賠錢了,可怎麼辦?
怎麼計算該拿多少錢出來投資?建議從年收入來看,假設每年收入減去「必須」支出的生活費、房租或房貸、保險費、小孩的學費、緊急預備金後,發現1年可留下7萬元的閒錢,這筆錢就是可以用來投資的金額。
分配投資資產比重
先買核心資產穩住報酬率
算好可投資金額,接著才是分配投資的資產比重,切記要先買「核心資產」,穩住報酬率。
對於年輕、且資金尚不充足的投資人,我一向建議核心資產可以「定時定額股票型基金」為主。定時定額投資,適合用來購買較積極的股票型基金,可以降低買貴的風險,也因為每次投入金額較少,當帳面看到虧損時,心理也比較能承受得住。
定時定額布局股票型基金,長期約可達到年化報酬率10%的成績,是累積資產的一大利器,適合有較長時間等待的年輕人。積極一點的人,如果能在市場最差的時候,搭配單筆加碼,等市場由空轉多,就能獲得更高的報酬率。
{DS}
我在2008年以前,幾乎都是採取上述的方法,搭配基金養基金、定率加碼法滾大資產,目標是「報酬率愈高愈好」。
2009年之後,因為資金已累積到較高的部位,我也開始為退休做準備,投資目標轉變為「報酬率愈穩定愈好」。我採取另一套策略,將大部分資金轉移到配息式的債券型基金,當作核心資產。
債券型基金投資的標的是債券,主要收入來源就是債券配息,風險在於發行機構倒債。但因為基金購買的債券多達數十、上百檔,風險可以分散,你甚或可以挑選持有高達300、400檔債券的債券型基金,相信更可以降低風險;同時選定投資範圍遍及全球的基金,以再進一步分散風險。
基金若投資於倒債風險低的債券發行機構(例如信用好的國家或企業),利息往往不夠理想,因此我主要選擇「全球高收益債+全球新興市場債」這2大債券基金類型,且確定自己是「買了不賣、目的是領配息」。
因為是長期持有,儘管持有期間的基金淨值會有波動,然而利息的進帳,會彌補短期的淨值虧損;長期投資幾年下來,每年也能夠達到6%~8%的年化報酬率。
債券型基金可以選「配息式」或是「配單位數(又稱為累積型,將配息滾入本金)」,而我選的是配息式,把領到的配息,繼續用原本的方法,定時定額投資多檔股票型基金,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基金(債券型基金配息)養基金(股票型基金)」。
當然,如果你年紀輕,但個性偏保守,也可以直接以債券型基金當作核心資產,同樣從定時定額開始,但建議選擇「配單位數」的基金。因為剛開始投資時,通常本金不高,若一開始就領配息,領到的金額也少;例如本金5萬元,1年領6%的配息只有3,000元,相當於每月只有250元,領到也沒有感覺,也難運用到其他投資工具。
若選擇「配單位數」,將配息滾入本金,就能無形之中讓資金愈來愈多,讓這檔債券型基金自行創造複利效果。
等到累積較多的資產,例如幾百萬元或上千萬元,到時候再改買配息式的債券基金,也是一個不錯的策略。 (本文摘自第4篇)
閱讀好書,學會投資
更多「2018年晨星暨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得獎名單與相關訊息,
詳見:fund.bwnet.com.tw
延伸閱讀
▶投資債券基金9年 7年級上班族年領40萬配息
▶蕭碧燕:4指標代表債券基金低點 價差配息雙賺!
延伸學習
▶蕭碧燕定時定額進階投資實戰精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