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最近某企業董事長在表揚資深員工場合時,脫口說出「盲目加薪不見得是好事,這樣大家會失業」等話語,當然爾會成為資方說幹話的最新代表,網民也立刻起底這位董事長的身家。不過,他的話真的沒道理嗎?

我們假設一個情境,政府宣布最低工資調漲到新台幣5萬元,比22K翻倍成長,也先假設企業都很有社會道德,沒有因此而解雇員工,所以不會「立即」造成失業率上升。但企業立刻要面對薪資成本翻倍成長的問題,換句話說,這家企業要立刻想辦法提升獲利來彌補因薪資上升帶來的成本,如果做不到,很可能就是一連串的企業倒閉,當企業都倒閉了,請問員工還要去哪裡工作?

所以這位董事長發言的關鍵在於「盲目加薪」四個字。將本求利是企業的本質,若沒有運作正常的企業,就不會有工作機會可以提供給人民。政治人物當然可以喊出「我夢想的最低薪資是新台幣3萬元」,那是因為薪水都不是政府發的,而且政府倒閉風險微乎其微(就算財務上倒閉了,社會還是需要政府提供國防、警察、消防等服務),所以若政府真的以法令規定企業「盲目」將最低工資漲到5萬元,最可能發生的狀況是,企業把原本10個正職職缺刪減到5個,然後要這些人爆肝做過去10個人的事情;不然就是大量啟用約聘僱人員,減少公司在勞健保項目上的成本,甚或直接關門不營運,或轉到其他國家設廠投資,不管資方怎麼應對,都會減少台灣的工作機會。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提升台灣企業的產出價值,就是俗稱的把餅做大;另一個則是改善財富分配問題。「企業轉型」已經是喊了很久的口號,但若政府扶植產業的思維,一直停留在壓低新台幣匯率、持續開發工業、科技、文創等園區,以及擴大交通建設等過去扶植電子製造產業的做法,台灣的服務業、軟體等產業將很難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且台灣過半數人民都從事服務相關產業,若無法出現能產出更高價值的服務產業鏈,就很難改變如今服務業平均薪資偏低的現況。

在改變財富分配的問題上,政府在最新通過的稅法改革中,除了大幅增加受薪階層及育幼家庭的扣抵額外,也開始對股利等資本利得課徵所得稅。朝向縮減「資本利得」與「薪資所得」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政府可否思考,進一步對股票買賣、基金與保險投資獲利等資本利得課徵所得稅,真正落實所有收入一視同仁的理念。

我不否認台灣有慣老闆,但這不代表所有老闆的發言都是自私狹隘的片面之詞,盲目調高基本工資,只會讓社會弱勢勞工的就業處境更為艱難(因為可取代性高,往往是企業裁員的優先對象),期盼政府能在財富不均的課題上,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靜下心來想想,「盲目加薪等於失業」,不全然是幹話。

作者簡介_dolin66

民國66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迄今均從事房屋建築管理工作,曾完整參與上億元之集合住宅興建作業;更於房價高檔盤旋時賣屋,獲利達數倍以上,是一個從蓋房、買房、賣房到租房皆有完整經歷的房地產工作者。同時也是個賺取被動收入的投資者,著有「房市泡沫來了!我該逃命,還是逢低搶進?」及「預售屋全攻略」一書。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dolin66
個人Blog:http://blog.xuite.net/dolin66/wretch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