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領跌,全球跟進,2008年為了救經濟印的鈔票,現在會不會成為股民的燙手山芋?
就在川普總統1月30日在首度國情咨文中,高調宣揚美國股票市場屢創新高後沒多久,包括道瓊在內的三大指數,週五及週一兩個交易日,就從高點回跌7%,連帶使得亞洲股票市場跟風全倒。
根據聯準會最新的統計,2017年第3季美國上市公司的市值,以及稅後淨利雙雙創下歷史新高,蘋果等公司今年第一季的財報看來也很正常,顯示美國上市公司的經營表現並沒有衰退。但由於股價漲的太快,導致美國企業總市值與淨值的比值,已經來到接近歷史高點的1.41倍,在實體經濟表現還沒停滯前,股票市場漲多回檔自行修正,其實也不是件壞事。
真正麻煩的問題是,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美國、歐盟、日本等國的中央銀行,卯起來向全球市場釋出貨幣,光是美國聯準會,就藉由購買債券的方式,向市場釋出了約3.6兆的資金;這些救命錢的確穩定了當時搖搖欲墜的全球金融體系,避免因資金枯竭,造成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跟著金融業崩毀。
但全球央行卻一直推遲藉由升息或縮表回收資金,甫就任美聯準會主席的鮑爾,在參議院作證時,稱聯準會目前的縮表計畫,預計從目前約4.5兆,減至2.5至3兆美元,對比於金融海嘯前,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上僅有0.9兆美金的債券,就算聯準會縮表執行至2.5兆美元,也代表聯準會「不準備」把剩下的1.4兆美元從市場收回。
這些被印出來的游資,如果不是拿來投資具有生產力的經濟活動、或是拿來儲蓄,很容易就流竄到股市、房地產等市場,美股三大指數在崩跌前屢創新高,以及美房價已經漲破金融海嘯發生前的高點等現象,就是這些過去用來救命的錢,開始在各個資產市場流竄的結果。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公布「就業人口數據」下降,其實是反應經濟狀態好轉,但竟然讓資金聯想到「聯準會將要升息」及「縮表政策」,進而大舉從股票市場中抽離,這對好不容易開始復甦的經濟而言,可不是件好事!
原本應該只是協助經濟成長的資金,在過去持續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已經成為左右股票市場漲跌的巨獸,如果再不加速回收這些變成全球經濟問題的游資,未來因為資金短進短出,造成全球股市巨幅震盪的現象,將會成為「新常態」,未來想在股票市場中獲利,可能需要一顆健康的心臟。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