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房地產市場交易量相較去年已有回升,身邊也開始有朋友問到買房子的相關問題,有一位網友就問到,為什麼我會那麼在意買房前一定要做自身的財務規劃,因為身邊的長輩都說,他們的經驗買房很簡單,只要存到頭期款,牙一咬就撐過來了,哪有在算什麼房貸要控制在收入的35%以下,付完頭期款身上還要有至少家庭半年收支的存款,長輩都說這是不想買房的藉口。
我很幸運,我的求學階段適逢臺灣電腦遊戲的黃金時段,跟我一樣世代的朋友們,多多少少都有在電腦玩RPG的經驗吧,當我在玩「仙劍奇俠傳」時,有一場面對苗族長老的對決,是劇情中必輸的橋段;但當時可沒有「Google」大神可用,結果在我拼盡全力,把身上所有補藥、武器等道具通通吃光丟光後,還是輸掉了最後的戰鬥,結果看到螢幕沒出現Game Over反而繼續走劇情時,我心裡只有一個X字,因為我的隊伍已經阮囊羞澀到一貧如洗。
幸好,遊戲還算好心,在後段故事中可以踩寶箱的地方很多,再加上後面幾關王的強度也不高,那一場誤會造成的損害,也就慢慢彌補過來。其實就算遊戲設計者沒給這些福利,大不了叫回最近的紀錄,然後輕鬆的被打趴,就能保留曾經被浪費的所有道具。
在臺灣遊戲產業蓬勃發展的年代,其實也是臺灣經濟成長跟薪資所得走得最近的年代,所以那時買房的長輩,因為每年薪資幾乎都能成長,所以房貸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幾乎可以確定會逐年減輕。再者,當時房屋總價對比薪資來說,雖然買房也是一件不輕鬆的事情,但絕對不像現在那麼誇張,可能出來工作存個2~3年的錢後,多半就能繳付房屋的頭期款。
所以長輩說的買房經驗沒有錯,但適合現在的社會環境嗎?大家還記得從民國90年開始,最近一次的加薪是在幾年前?房價從SARS事件的低點到現在,又漲了多少?如果把臺灣社會看成是一個打怪求生的RPG,越是晚加入遊戲的年輕人,面臨的卻是越來越惡劣的生存環境。在這樣的前提下,過去可以適用的法則,現在還可以適用嗎?
所以,像買房子這種牽扯人生財務超過20年的事情,絕對不是牙一咬就能挺過的簡單問題,前文提到的財務控制是適合一般人的通則,但如果願意更進一步的降低未來風險,購屋前如果透過記帳的方式,瞭解自己跟家庭生活的平均支出(包括娛樂),把自己的總收入減掉平均支出,以及每月固定規劃的儲蓄額度後。餘下的金額,才是家庭可以負擔的每月房貸支出上限,在這樣的條件下找房子,是更進一步降低買房財務風險的方法。
人生沒辦法像遊戲,滅團後載入進度就能重頭再來;也沒有復活石或補師可以回到過去,面對比過去更險峻的生存環境,只有更保守的財務規劃,才能讓自己跟家人的生活有最後的防護網!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