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故事

真正有錢人的「思考方式」是什麼?

在本書開始之前,有個問題想要先請教各位讀者。

「你是否想要工作一輩子?」

「當然沒有,到了六十歲就退休了!」如果你是這樣想的人,再問一個問題。

「退休之後的你,收入來源是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拿來賺錢的「資本」只有二種。

一種是「勞動資本」,另一種則是「金融資本」

所謂「勞動資本」,指的是用自己的「勞動力」,或是透過做生意方式所賺取的金錢。

換句話說,只要有勞動就有賺錢的機會。相反地,如果自己已經無法再勞動時,錢也沒有辦法再進到口袋裏。

簡單來說,若要運用「勞動資本」來賺錢的話,就只能一輩子不斷地工作。

像這種運用「勞動資本」賺錢所產生的思考迴路,我稱它為「工作腦」( =事業家思考、經營者思考)。

所謂「金融資本」,指的是用自己所賺來的錢來賺錢(以錢滾錢)。我們所謂的投資,指的其實就是運用「金融資本」來賺錢的意思。

換句話說,其實「金融資本」就是「即使是在睡覺、不必勞動,錢也會自己跑進來口袋」的意思。

像這種運用「金融資本」賺錢所產生的思考方式,我稱它為「投資腦」(致富思考)。

在日本有許多人被稱為「有錢人」,但是這些有錢人其實大多都是「勞動富有層」,也就是因為認真勞動而變成有錢人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真正的有錢人,即使不用勞動也能夠賺錢的「正牌大富翁」,這些人大家都擁有「投資腦」。

因此,我所認定的「有錢人」定義如下:

「不論是在經濟上或是精神上都非常富足,而且擁有掌握未來的能力。」

也就是說,可以掌握自己的將來。

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大家構築一顆「投資腦」。

先吃最喜歡的菜法則

請各位想像一下,在自己的眼前有一盤很精緻的料理。

你會先吃自己最喜歡的菜嗎?

還是會把最喜歡吃的菜留到最後吃?

{DS}

投資家的習慣通常是先吃自己最喜歡的菜。

另外,通常把最喜歡的菜留到最後吃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擁有企業家的個性。

基本上,我習慣先吃掉自己最喜歡的菜。(笑)

投資家之所以有這種習慣,那是因為他們比較重視結論。相反地,企業家大多重視順序,按部就班後得到好的結論。

那麼,這跟先吃自己喜歡吃的菜有什麼關係?

那是因為,如果你把它留到最後,萬一吃太飽的話,有可能會吃不下。或者是,有可能會因為突然發生什麼事,在你吃掉它之前就得離席。

也就是說,如果把自己喜歡的食物留到最後才享用,投資家無法確保自己一定能吃得到。

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投資家習慣「盡可能排除無法預測的風險」,而且會優先排除。所以,如果有無法吃到自己喜歡菜的風險,那麼,就是盡可能在風險發生之前把它吃掉! 投資家思考的邏輯就是如此而已。

在投資家的腦中已經有預想的結果,然後再從結果反推思考「目前應該要做的事」;但是職場工作者的腦中大多是順向思考,從現在思考到未來,盡可能的向前進。所以他們不會知道結果是什麼,只是緊張地迎接即將要來的結果。

所以說,其實投資家並非「將利益最大化的專家」,反而是「將風險最小化的專家」。

舉個例子來說,今天因為一檔股票損失了五千元,投資家不會做的是「這個損失回補之前再忍耐一下吧!」。他會做的是儘快停損,然後重新找尋投資的機會。

因為對他們來說,回補損失所花費的「時間」反而是種浪費!「花費時間」所代表的意思,就是「這期間所隱藏的機會」也跟著消失。

所以說,投資家的腦中,他們非常重視「現在」這個時間點。

因為下一個瞬間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這就是一種「風險」。

因此,他們盡可能把握現在,排除不確定的風險,這才是他們的作風。

不要太努力法則

「為什麼我這麼拚死拚活,卻還是做不好?」偶爾我們會遇到像這種怨天尤人的抱怨。

而且,也只有這種人會說:「為什麼那些輕輕鬆鬆的人反而做得比較好?像我這樣賣命的人卻做不好?老天爺真是太不公平了!」

這些人的抱怨,我是這麼想的。

如果你「拚死」在做,不是早就做到死了嗎?

如果死了,怎麼繼續做下去呢?(笑)

反倒是輕輕鬆鬆的人可以做得好。因為「可以活著輕輕鬆鬆地做」啊!

做事情總是一副拚命三郎賣命的人,大部分都是把自己逼到極限做事的人。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做事,絕對不會給自己留點餘地。

另一方面,一樣做事很努力,但是帶著笑臉開心做的人,是能夠衡量自己的底限,量力而為的人。這樣的人因為保有餘裕,反而能夠投入百分之百的精神做事。

{DS}

其實,我也是一個愈使力去做,反而愈沒有辦法順利成功的人。

我從小學就開始打棒球。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即使沒有太多的練習,只是玩一玩而已,也能夠當正式球員活躍在球場上。

但是,當我進入高中之後,情況瞬間逆轉。

我進的高中球隊,是一個每年都以進入甲子園為目標的球隊,每一位球員都是好手。面對這麼多的高手,我變得有點焦慮。為了跟上大家的實力,我也開始「夜間練習」,不管是跑步還是揮棒,每天晚上都不間斷地練習。如此拚命練習之下,總算得以保住正式球員的位置。

在當時,我拚命練習才有辦法保位這個位置。但是,球隊裏卻有人只是抱著玩玩的心情在打球,這樣的人卻也能夠當正式球員,在我看來,著實覺得很不可思議。

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我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有一位一年級的新生,一進來球隊,馬上就搶走我原本的位置。

當我知道這件事的時候,心裏的感覺是「我那麼努力,但是下場卻如此;這應該已經是我的極限了吧?」。在當時,我最熱愛的棒球反而變成我痛苦的來源。

惡事接二連三,自己因為太過激烈地練球,反而受傷了。

「啊!大概都沒辦法打球了吧?」

結果,我高中的棒球生涯就這樣慘淡落幕。

因為我百分之百付出心力,所以愈做只會讓自己愈累,也沒有餘力再做下去。

年輕時,百分之百付出心力卻付諸流水的回憶,可以把它當成是「青春時代的酸甜苦辣」。

但是出了社會之後,可就不一樣了。

因為已經沒有必要拚死拚活,配合誰的腳步了。

事情會因為自己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選手」或是「馬拉松選手」而有所不同。

如果馬拉松選手配合一百公尺的短跑選手,一開始就跑得飛快,相信一定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以下這個例子也是一樣的。

「那個人晉升比我快!」,然後自己心裏變得焦躁不安,反而開始拚命想做很多事情。我認為這樣的努力,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比方說,有一個工作,你如果拚命做,有可能一個星期可以完成。

各位會選擇怎麼回覆給對方?

「一個星期真的可以完成嗎?該怎麼辦呢?」心裏即使覺得不安,但是想到快點完成工作也許能夠獲得對方的讚賞,於是心一橫回覆:「一個星期完成它」?

或是回覆對方:「這個工作請給我兩個星期完成」,然後花個十天的時間提早完成它?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後者。

自己花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付費的客戶如果沒有感到十分滿意,你所做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

{DS}

而且,如果你已經花費百分之百的努力,萬一遇到任何狀況需要修正時,你已經沒有餘力再去應付了。

但是,如果你只花費一半的精力完成,假使遇到任何問題,你還有一半的餘裕可以處理後續事宜。

不要太努力,先花一半的精力先做完,再慢慢將它修補調整到最好的程度。

「不管做任何事,都要為自己保留餘力。」

這樣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第二把交椅法則

要判斷一間公司的優劣,我通常都會觀察這間公司「第二把交椅」的人。

請注意,我看的不是「第一把交椅」,而是「第二把交椅」。

大部分的公司,如果「第二把交椅」的人腳踏實地、做事認真,通常公司將來都會成功。

而且很有趣的是,如果公司的業績出現問題,大部分也都是出在這些「第二把交椅」身上。

也就是說,一間公司的生殺大權,其實是掌握在這個「第二把交椅」身上。

所謂的「第二把交椅」,本來指的是隱身背後默默努力,輔佐高層的重要角色。演變到現在,變成責任是在社長身上,但是權力卻是在「第二把交椅」身上。雖然稱之為「第二把交椅」,但是事實上與「第一把交椅」也相差不遠。

照理說,一間公司應該由這「第一把交椅」與「第二把交椅」共同經營。但是,有時候「第二把交椅」耐不住性子,自己獨立出來之後,反而成為「第一把交椅」的敵人,在商場上這種例子其實也不少。

所以說,如果希望公司能有所成長的話,要如何處理這個「第二把交椅」就變得很重要。

最好的方式是,讓「第二把交椅」接「第一把交椅」的位置,然後讓他做「第二把交椅」的工作。

歷史上的「院政」(天皇讓位自稱上皇,背後在「院」中執政的政治形態),其實就是這個方式最好的例子。

如果以現在公司組織來舉例的話,社長退位到「會長」職,檯面上由後任的社長來擔任「第一把交椅」,實質上的權力仍由會長掌握。

結果法則

通常各位在思考事情的時候,腦袋裏的思考順序會是什麼樣子呢?

一般可能都是「現在因為是這樣,然後變成那樣之後,結果是這樣」,這種從頭開始按照順序思考的方式。

這種從「頭」開始思考也不是不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可以從「結果」開始反向思考呢?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想法,是在25歲左右。

當時的我很幸運,有三位投資家願意出錢,讓我成立自己的公司。某一天,突然有人出現,表示願意買下我辛苦創立的公司。

當時公司的營運剛開始好轉,正是準備要賺錢的時候。老實說自己也抱持著「現在公司狀況正好,我為什麼要賣掉?」的心態。

即便如此,我還是將這件事告訴出資的那三位投資家。

沒想到,他們三位同時握住我的手,並祝賀我:「恭喜你了!」。

說實話,這樣的反應實在是出乎我意料之外。

{DS}

「好不容易公司開始賺錢了,如果現在就賣掉的話,那不是很可惜嗎?有什麼好恭喜的!」我忍不住問。

聽了我的發問,他們三人之中的一人開口了。

「你到底在想什麼?就是因為公司開始賺錢了,才能夠賣個好價錢啊!多虧你把公司照顧得這麼好,有這樣的結果實在是太好了!」

接著又說:「如果這樣的『結果』不符合你的要求的話,那麼,你究竟計畫繼續經營到什麼時候?你倒是告訴我,你心裏預設的『結果』到底是什麼?」

當下我啞口無言。因為我從來沒有思考過什麼才是我要的「結果」。

日本人其實普遍認為只要工作或事業做得不錯,生活水準自然就會跟著提高。

可以住在高級的地段,開著高級的車。但是只要工作或事業做得不好,大家也會自然而然認為生活水準應該會跟著降低。

但是,為什麼大家普遍會這麼認為呢?

理由是,因為大家都是先動手做再預測結果,所以做得好,就覺得結果自然會好;反過來說,如果做得不好,結果也不會好; 大家都沒有習慣從「結局」開始思考的緣故。

請各位想一下。

如果你計畫要蓋一棟大樓。

你會在沒有決定要蓋幾層樓的狀況下,就貿然地開始蓋大樓嗎?

應該不會有人會做這種事吧?

首先,應該是先決定要蓋幾層樓,然後再決定如何打地基。

然後可能會決定要蓋怎麼樣型式的大樓、要哪一種地板的材質、牆壁的顏色等等。每個環節都考慮周全後畫成藍圖,接下來才開始動工。

其實,一般在思考事情時,就和蓋一棟大樓相同,凡事都要從「結果」,也就是從結局開始思考。

從「結果」開始思考,這個概念對投資家來說是基礎中的基本功。

首先,一定會先決定結果,再依照這個結果反向思考應該要進行的動作;投資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反推思考」。

如果不從「結果」開始思考,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成功。

因為如果不知道結果在哪裏,也沒有辦法決定預算,更不用說要設定策略目標等。

這樣一來,就連要如何「開始」也不知道了。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假設今天要去兜風,把車開上高速公路。

出口總共有五個,每個出口的過路費金額都不同,你會怎麼做?

我相信大家應該都會先找出哪一個出口的收費最便宜,然後朝向那個出口的方向前進。

也就是說,事先已經知道出口的方向時,才能夠獲得最好的結果。

很可惜的是,日本人之中,少有人從結局開始思考。

以蓋大樓為例,大部分的人不是思考要蓋幾層樓,而是想:「大樓蓋得愈高愈好!」。

又如在國中升高中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普遍會有這種想法:「如果可以的話,進愈有名的高中愈好」或是「看分數多少,就找差不多的高中就好」。

升大學也是,看看自己的分數可以到哪一所大學,選擇那裏就好。

那麼大學畢業後,「出口」在哪裏呢?

進入公司之後,接下來的「出口」又在哪裏呢?

所以,從現在開始養成所有事,都從「出口」與「結果」開始思考吧!

首先思考「結果」在哪裏,然後設立「假說」(hypothesis,即假設)。

之後再用各種的角度驗證所設立的「假說」。

接下來,就可以很清楚看到應該要有的「策略」。

透過上述的方式,最後的結果絕對不會是「很緊張地等待可能會有的結果」,反而會是「輕鬆自在地看到自己預料到的結果」。

書籍資料

書名:為什麼有錢人先吃最喜歡的菜?:猶太富翁教我的致富法則
作者:世野一成
譯者:吳偉華
發行日期:2013/11/04
出版社:時報出版

世野一成

現役日本投資家。以美國不動產為中心建立資產,目前年間固定收益超過三億日圓。學生時代從打工認識的友人手上買下一間公司,卻因被欺騙而負債約二千萬日圓。清償完之後,很幸運的在飲食事業與不動產事業上獲得很大的成功。在創業的同時,他也投資開始投資不動產,累積屬於自己的資產。後來,他受到外資投資公司的委託,與他們合作收購日本的不良債權,以「禿鷹」的身分活動十四年。目前的他利用投資累積資產,也為了要運用他手中的資產,來回日本與世界各地。作者人脈極廣,也會提供演藝人員或企業界的人一些投資的建議。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