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多人出社會後,收入和儲蓄逐漸穩定,就會嘗試投資,雖然投資規劃越早做越有利,可以提高資金的時間效率,不過投資不是先進場就先獲利,在投資市場,大多數人甚至都是虧錢的,要提高資金的時間效率,多少還是要做些努力和研究才行。

很多投資人連簡單的經濟學概念都沒搞懂,就下場投資,無疑是蒙眼射飛鏢,其實風險非常高,不過這也不能全怪投資人,台灣人從小到大各種學科領域都學了,唯一沒學到的就是經濟學,多數人在求學過程多半對企業架構、匯率、單利複利、融資貸款、供給和需求、進出口貿易、產業結構到商品特性這些資訊,完全沒接觸,甚至連基本供需原理都不懂,何況要談投資,無疑是投機賭博。

經濟學是非常重要的學術項目,應該從中學教育就學習。中學數學教導的是簡單四則運算,但經濟學要考量許多實務層面的因素,例如數學告訴你,麵包師傅能生產10個麵包,一個麵包價值10元,所以能賣到100元,但經濟學告訴你,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則,當麵包賣到第3個,市場可能逐漸飽和,只能降價到9塊賣出,等賣到第10個,很可能只能半價出售,所以沒辦法賣到100元。數學教得沒錯,但經濟學融入更多生活經驗和人性心理,更具備啟發性和自我思維。

經濟學教導商品的售價,往往不只是標籤上的價格,而是購買該產品和整個周邊配套服務所需付出的時間和金錢。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競爭力不只在價格和原物料成本上,還有品質與服務,價格只是把整套服務的價值,量化呈現出來;產品賣出後,包含「服務」和「時間」整個後續周邊價值,都可以有很大的變化彈性,高附加價值是可以創造的。

誇張一點來說,如果人民從小受到經濟學洗禮,消費購買商品時更願意比較品質和價格,不會只以低價為優先考量,或許台灣就不會出現大量黑心食品,因為當商品價格遠低於市場預期時,該商品必然有隱含的缺陷。

我女兒年紀還很小,但我會教導她,把其中一堆玩具整理好,爸爸給你一顆糖果,等她吃完一顆糖果後,我請她再整理另一堆玩具,爸爸再給你一顆糖果,此時她會覺得糖果已經沒那麼好吃了,再整理完第三堆玩具,她已經不想要糖果當作獎勵了。

我告訴她,第一顆糖果最好吃,因為那是你需要的,第二顆糖果就沒那麼好吃了,因為你不那麼需要了,第三顆糖果你根本不想要了,因為你的不想要了,我沒告訴她這是糖果的價值在貶值,她還沒到懂得什麼是貶值的年紀,但她會記得,「好吃的糖果」吃多了會變不好吃,她體會了「重複」到「膩」的感受,這其實已經默默建構供需原則的概念在她心中。

{DS}

之後再遇到整理玩具,她會想要糖果以外的東西,我甚至可以用「吹泡泡數分鐘」來取代糖果,讓她體會,商品和服務也都可以有「代價」,沒有任何數字,純粹是讓她感受供給和需求所造成的感受。

其實中學生相當適合灌輸這些知識,只需要透過更生活化的教學,例如需要爸媽工作多少小時才能購買一台iPhone6;每天存10元,如果每年物價上漲2%,利率1%,那麼存錢到底是利是弊;一天工作8小時,時薪200,和一天工作12小時,時薪190的兩份職缺,急需要錢你會選哪份。

諸如此類的開放性經濟學,其實很適合中學生學習,「解決問題」、「客觀判斷事情」、「邏輯思考」的經濟學的目的,沒有標準答案,情況會根據當下情境而有所變化,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主動思考頻率。

很多父母會來問我,如何教導小孩投資或理財,或何時開始教小孩理財?很多人等到中年有錢才開始學習這領域,無疑太遲了,平常不理財,而投資只靠定存活儲、買樂透、發票中獎、偶爾得知股票訊息炒短線,基本上都是效率差或極度不穩定的方式。

事實上,我周遭所認識擅於理財或投資(投資和理財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和管控自己收支的朋友,大多還在求學階段時就已在關注地緣政治、經濟脈動、全球金融事件、利率匯率等資訊,而不是出社會才開始慢慢摸索,有些人甚至平日會記帳,這些都是理財的必備行為。

至於投資,這門學問學校從不談,課本不寫,校內校外考試也不會考,但你出社會後,人生的旅途一定有它,你總不會以為,那些高收入或高資產族群或家庭,只是領等差速度成長的薪水就快速累積財富了。

台灣的教育對投資相關課程非常不重視,大多數人出社會前,對金融投資接觸其實都很淺,但相對於很多學科和術科,其實給學生建立經濟學教育的概念,出社會後實用性非常高,這應該是教育需要改善的重要環節。

作者簡介_Joe

台灣最大國際商品部落格主編,曾任經濟日報專欄作家;財訊雜誌、今周刊、天下雜誌、非凡周刊等媒體特邀財經作者。專長為全球人口結構分析與統計、各國總體經濟和趨勢分析、波浪技術分析、全球外匯系統、美股ETF商品操作。著有《看線圖輕鬆賺外匯》、《看線圖高效率賺外匯》、《自主投資之鑰》。

個人部落格:http://blog.moneydj.com/joe/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