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一個註冊為Master的網路棋手,橫掃各國圍棋高手,豪取60勝。它並不是人而是曾打敗韓國棋王的AlphaGo升級版,讓大家見識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大躍進。

「以往AI 是靠人撰寫程式,但現在自身成長的速度已快到無法想像。」工研院產經中心主任蘇孟宗談到,2017年2月前往美國參與研討會時,人人都在談論AI,顯然AI已取代了物聯網,成為產業最新動能,包括歐美、中國大陸,都已把AI視為重點發展項目。

蘇孟宗指出,AI雖然不是新概念,但能跟任何行業結合,未來應用會越來越廣泛,「不管對傳產或高科技,AI對勞動力勢必造成影響。」例如美聯社和紐約時報已啟用機器人寫稿;Google運用人工智慧,為公司節電15%;IBM人工智慧系統Watson也與美國退伍軍人協會合作,計畫以精準醫療,協助10,000名退伍老兵對抗癌症。

人工智慧會帶來何種效應?從美國白宮2016年年底發布的「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Artificial Intelligence,Automation, and the Economy)白皮書可看出端倪。該報告指出,未來20年內,AI恐威脅高達47%的工作機會,尤其低薪、低技能、低教育程度的勞工會受到劇烈衝擊,不符市場需求者將因而失業。

不過,AI白皮書強調,發展人工智慧,使過去倚賴人類勞力的工作提升為自動化,雖然會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生計,但也會創造許多新機會,有助拉抬平均薪資、減少工時。該報告更建議美國政府,應從協助勞工轉型、教育與培訓新世代人才、投資人工智慧等3 大方向進行,以鞏固全球領導地位。

{DS}

蘇孟宗預測,第一波可能被AI取代的是電話客服中心,目前歐美企業將電話客服中心優先設在人力成本低、英語普及率高的印度與菲律賓,但未來人們不管使用什麼語言,AI都有辦法快速對應,就不必侷限設在英語系國家。

而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加上可建立共享帳本的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大幅降低交易時間與成本,加速金融業變革的腳步。蘇孟宗說,未來銀行可能沒有分行,甚至會被非金融業的公司影響,就像Uber瓜分計程車市場,但Uber的自我定位並非計程車,「在智慧風潮下,企業不是被新興同業取代,而是被相關生態系給淘汰。」

面對智慧科技帶來的挑戰,AI白皮書建言,產官學應共同攜手因應,美國政府應將資訊能力列為國民必備知識,讓孩童從幼稚園就學習電腦科學,中小學開始資料科學教育,並針對勞工進行在職教育;學校應訓練更多具備資料科學專長的專家,如電腦科學家、經濟學家、資料分析家、資料庫與軟體工程師等;產業界則需增加研究預算、獎學金、實習機會,吸引相關領域專家投入。

美國對於育才的重視,早在2011 年提出「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簡稱AMP)」時,就已詳列諸多措施。最受矚目的,是與企業、大學、社區共同建立國家製造業創新網路, 預計在10年內創建15個製造業創新研究所(Institute forManufacturing Innovation,簡稱IMI),後來更追加到45 個。

第一座IMI「美國製造(America Makes)」於2012 年成立,著重3D列印;歐巴馬總統任期最後一年,成立第9 座IMI「智能製造」,協助製造業降低生產成本和能源消耗。

AMP為美國經歷金融海嘯後的反思,從以往「輕工業、重金融」轉向「再工業化」,不僅讓製造業回流,還要前瞻製造技術重回領導地位。最大特色就是產官學合作,找出研發投資機會,推動共用設備和基礎設施,吸引海外廠商回流,進而帶動就業機會。

蘇孟宗說,一旦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工作機會增加,就需要大量技術勞工,因此,歐巴馬在2015年曾提議2年制社區大學免學費,以提升年輕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意願。美國社區大學類似臺灣技職學校,全美有1,200多所,入學培養出「達人」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