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為什麼我要念書?」
「為什麼人們要每天上班?」
「為什麼一天上班是8小時,不是3小時?」

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我躺在宿舍床上,突然思考起這些關於未來的問題。
「原始人...應該都沒有這些煩惱吧?」

從那時開始,我對歷史的書一直很有興趣,是因為我想知道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不久之前朋友跟我推薦了一本書,叫《人類大歷史》,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書裡對人類的歷史有非常多獨特的見解。以下分享其中一部分給各位,剛好可以解答一些問題:

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局...原來叫做「農業革命」?

人類從「狩獵採集」轉向「農業」讓人們生活更穩定、人口成長,最後產生文明。

狩獵和採集不可預測性很高,運氣好,能獵到一隻鹿,就可以吃上好幾天。運氣不好,烏龜、蝸牛也都不錯,真的不行就只好多吃點果實和野菇...假設採集順利的話。人們在這環境下基本上是過一天算一天,不需要也無法為未來做太多打算。

而農業的好處在於,雖然比較辛苦,但是作物的成長週期是可以算出來的,只要增加耕種面積和提高效率,就能夠穩定的養活更多人口,人口快速成長,就促成了文明的發展!

在以往看過的書中,例如《槍砲、病菌、鋼鐵》,認為人類人口成長源自於從打獵和摘野菜 ,變成耕田和畜牧,而地理上的差異,又決定了人類能馴服哪些種子、哪幾種大型牲畜,進而影響耕作的效率,決定了各個地區人類的發展速度。

延伸閱讀:好書分享《槍砲、病菌與鋼鐵》打獵和種田,哪個比較好?

但問題是,從狩獵轉變成農業,付出了甚麼代價?

首先,我們要釐清一件事:生物數量越多,在生物整體上是好事,但對生物個體不見得過得更好。

舉例來說,在一萬年以前,羊、豬、牛、雞數量並不多,只出現在少數地方。但是,現在全球約有超過10億隻綿羊、10億隻豬、10億隻牛、250億隻雞,比起其他被滅絕的生物,羊、豬、牛、雞 「演化」得很成功,對嗎?

演化越成功,生物數量越多,但不代表牠們過得幸福。

野雞的壽命是7~12年,牛是20~25年,但現在99%的雞、牛,壽命都只有「幾個月」,接著牠們就會變成餐桌上的雞排和牛排。

一隻現代化畜牧場的牛,不但壽命短,也許一輩子是活在籠子裡,從生物學上來看,這些動物是很難被滅絕了,但如果用「幸福程度」相比,這些牛羊也許當初寧願選擇被滅絕。

反觀人類,人口越多代表演化成功,但不代表個人過得越幸福!而人口開始大幅增加,起因就是「農業革命」。當人們選擇「農業」時,似乎就跟這些 羊、豬、牛、雞 一樣,換取更大量人口,背後注定走上更辛苦的路。

為什麼農業會讓人類更辛苦呢?為什麼現代人一天上8小時的班?

先來看看狩獵採集時代,人們的生活:

真相是:狩獵採集時代,人們一天只要工作2~4小時!

現代富裕社會的人每周工時是40~45小時,但狩獵採集者,即使是在最貧困的地區(例如沙漠),每周也只需要35~45小時。而大部分的狩獵採集者,可能每天都只需要工作 2~4小時,當時的生活大概是這樣:

早上起床到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採採蘑菇、抓青蛙、挖根莖類,中午過後就回家煮午餐、大家聊八卦、講故事、跟孩子玩,然後有大把的時間閒閒沒事幹。

如果很幸運的出生在食物來源豐富的地區,例如可以狩獵長毛象、捕魚等等,肉類還可以就地冷藏,有時甚至一週工作一次都行。畢竟人類在當時,也是地球上最頂尖的掠食者。

的確有時會遇到老虎和蛇,但也不用閃汽車和空氣汙染。

當時也沒有房屋的概念,因為不會定居在一個地區,所謂的「家」,就是天與地之間,而不是這片水泥牆到另一片水泥牆中間。

考古顯示,狩獵採集時代人的骨骼也比較高大,沒有營養不良問題,人口不多,也不會有流行疾病。

為什麼「農業」會讓人們過得比狩獵採集時代更辛苦?

1、「農業」比狩獵採集更花力氣

「小麥」是種脆弱的植物,但它也是目前地球上最成功的植物,目前全球種植小麥的土地面積,有英國的10倍大小。人類大約1萬年前開始種植小麥,而且人們為了這個植物,可以忙得焦頭爛額。

{DS}

例如:
小麥不喜歡石頭,所以田裡的石頭要撿乾淨。
小麥不喜歡和其他植物分享空間、水、養分,所以人們要常常除草。
小麥容易生病,所以人們要幫忙驅蟲防病。
小麥無法抵抗蝗蟲或兔子,所以人們要保護它。
小麥會渴、會餓,所以人們要引水灌溉、用動物糞便滋養土地。

人們在小麥上花了大把的時間,為此還必須定居,所以嚴格來說,不是人類馴服小麥,而是小麥馴服了人類。

2、「農業」造成人類營養不均衡,免疫力下降

在狩獵採集時代,由於食物種類很多樣,也許今天吃果實、明天吃烏龜、後天吃大象,所以營養沒有不均衡的問題。

由於種田用掉大部分時間,人們以穀物為主食,非常容易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

3、「農業」不見得比較有保障,其實背後有巨大的風險

人們在狩獵採集時的食物可以多達數十種。

雖然農業種植有可預測性,但過度依賴單一作物,結果就是遇上旱災、水災、蝗災、疫病,傷害就非常巨大。

而且農業牽涉到土地,也必須長期定居同一地區,即使有糧倉和土地,一旦遇到盜賊、土地搶奪,如果逃走就會餓死,勢必只能一戰。

4、「穩定」與「人口成長」的副作用

在一萬年前,一個區域的資源,也許只能養活一個百人的採集部落。但自從農業出現以後,同樣面積的土地就能養上千或更多的人。

小麥讓食物增加,但人口也成長了,現實就是,每個人分到的食物並沒有因此大幅增加,許多時候反而減少!以往婦女也許3~4年才生一個小孩,並且可以細心照顧。但農業社會以後,生育大幅增加,小孩得到的照顧、食物都相對大幅減少,造成孩童死亡率大幅增加,遠古農業社會裡,1/3的兒童無法活到20歲。

但如果農業這麼不好,為什麼人們不回到狩獵採集時代?

可惜,農業革命一開始,就回不去了

當人們開始種田,讓食物增加,人口成長後,就不可能回到狩獵採集時代,因為人口密度提高了,而自然環境無法提供這麼多人口進行狩獵採集。

那遷移呢?當人們對土地依存變高,翻整土地、建造房屋、種植果樹、累積財產,想搬家就更不容易了。

而且習慣的演化,並不是一下子,而是數百、數千年間一代一代的相傳,孩子看到長輩都在種田,並不會想到他的祖先也許會狩獵。

歷史上少數不變的道理,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變成必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等到習慣了某種奢侈品,就開始認為這是天經地義,接著就是依賴,生活中再也不能沒有這個奢侈品。

單眼相機、網路、電腦、智慧手機,最早都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可以使用它們,最後就變成大眾化,並且非得付上代價不可。

以信件和email為例,早期人們手寫書信,寫、寄都是麻煩事,只有重要的事情才會寫,現代人有email,隨便一寄就傳到地球另一邊,看似方便,但每天要回復的電子郵件卻可以有幾十封,因為所有人也都希望你可以更快回應,我們以為省下了時間,其實只是把生活步調加快了10倍。

農業也是一樣,當人們享受到農業的好處,最後就變成一種依賴,實際上生活卻沒有更加輕鬆,反而更加辛苦。

故事還沒結束,農業革命的確帶來了「文明」,但文明帶來的並不是「幸福」。

當人口變多、聚落變成城市,農業帶來的多餘糧食,就可以養活了一群菁英與專家: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思想家、鐵匠等等。

這些專家不做農業,而是貢獻他們的專業。看起來好像是個很公平的「分工合作」?

{DS}

而現實是,這些少數人控制了軍隊及利益分配,稅務官大筆一揮,農民就得交出他們辛苦一整年的糧食。

史書上最後記載的,永遠是菁英分子做了甚麼,而不是記錄農民每天挑水耕田的點點滴滴。

至於工業革命呢?就是另一個更加辛苦的故事了。

快速總結

1、為什麼你現在一天要上班8小時?只因為你祖先選擇了「農業」,否則你午餐後整天就在草原上打滾了。

2、生物數量越多,也許演化得越成功,但不見得更快樂。看看那些被圈養的雞豬牛羊,再想想我們人類吧。

本文獲市場先生授權轉載,原文:《人類大歷史》你每天必須上班 8小時,只因為祖先做了「這件事」...

作者簡介_Jam

目前在軟體業從事於財金軟體研發工作,興趣是研究投資、交易、程式、哲學與歷史。證券分析之父葛拉罕的「Mr.Market市場先生」,暗示投資人,應該將自己的情緒與判斷,獨立於市場之外。因為理工背景出身,對於投資的分析、回溯測試等...特別有興趣,也剛好擅長做資料分析與統計,認為統計數據是最能客觀認識市場的一種工具。

部落格:http://www.rich01.co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r.Market.tw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