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S聽說有位知名大廚開了一家新餐廳,興沖沖邀我一起去品嚐美食。
中午時分,這家新餐廳人滿為患,我們等到將近一點才有位子。我們點了招牌午間套餐,第一道湯上桌時,才發現桌上連湯匙都沒有。看侍者忙進忙出沒空招呼我們,就自己起身去吧台要餐具。瞥見廚房出菜口,放了好幾盤主菜卻沒有侍者端菜,看來服務管理還沒到位。
回到餐桌我猛搖頭,述說我觀察到的情景,S說:「沒關係啦,東西好吃就行,不用太苛責他們。」
我說:「如果只要求東西好吃,那就應該收美食攤販的價格。今天這家餐廳收取這樣的費用,就應該有一定水準的服務品質。」
S看我頗不悅,決定換一個話題。「子房,最近聽說機場捷運快通車了,而且票價表都出來了,很多人都嫌貴,你有什麼看法?」
我笑了笑,回答說:「機場捷運有它的成本與定價規則,怎樣的票價就該提供怎樣的服務。至於民眾對搭乘C/P值的看法,市場會決定一切。」
想了想,我接著說:「其實我比較擔憂最影響民眾C/P值觀感的,是機場捷運的『最後一哩』(Last Mile)。」
放下餐具,S好奇地問:「你指的機場捷運最後一哩是什麼呢?」
{DS}
「是到達台北站後轉乘一般捷運的容易度。」我說。
紅色子房過去曾參與台北雙子星C1D1開發案顧問評估,當研究從基地(機場捷運台北站)到台北火車站紅藍線轉乘的路線時,發現地面與地下層竟沒有完善的配套銜接。而機場捷運台北站樓上的商場,原本有規劃人行天橋平台連結周邊,也因為C1D1地面商業大樓招標失敗而作罷。如今,機場捷運即將通車了,如同廚師把菜送到出菜口,但侍者如何把菜端到桌上,關係到大家願不願意繼續享用這樣的服務。
好吧,其實是有路走的,但還記得市政府在大巨蛋案,用1小時五萬人模擬疏散的狀況嗎?
是不是也用同樣嚴格的標準,審視當上萬通勤族搭機捷到達台北後,得走10分鐘穿越台北車站西區停車場側狹小地下通道,才能到達捷運台北站的擁擠危險;或是選擇走在地面層,沿著車水馬龍的市民大道旁人行道,穿越馬路到台北車站轉搭捷運的危險?倘若通勤族選擇轉乘較近的捷運北門站,北門站的月台量體與月台設計能否負荷上萬名通勤族?若是推嬰兒推車、拉著沈重行李的民眾,怎樣無障礙轉乘才是最佳動線?
機場捷運通車大家都開心,但其實最大的隱憂在於最後一哩路:到了台北以後怎麼辦呢?因為這塊不是機捷管的。
廚師只負責把菜送到出菜口,卻發現侍者忙著其他事無暇接菜,高級餐廳變成了自助餐,這就是機場捷運通車即將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