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窮人 乞討 乞丐 遊民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我以前的文章介紹過「海瑞」-這個明朝,甚至是中國的最後一個清官。最近台灣社會運動紛擾,讓我忍不住把海瑞的故事拿出來再講一遍。

簡單再回顧一下海瑞的故事:這位海大哥人生大多數的官場生涯都擔任幾乎不入流的官,但卻在最後幾年像是坐火箭般地升官。想當然爾,能這樣升官必然是朝中有人罩他,但問題是即便如此,海大哥最後幾年當的官,都是些位高卻無實權的位子。

器重他卻不重用他這是什麼道理?理由很簡單,明朝吏治腐敗、民心望治,所以要有一個樣板出來給人民期望,這是海瑞出線的主因。看來明朝的高官們真的很糟,居然想出這樣主意欺騙人民?但事實也並非全然如此,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高官心裡很清楚海瑞根本不能拿來「真用」。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海瑞是什麼卓爾不群,不同流合污的清流,真正原因是海瑞的為官紀錄。

海瑞在擔任縣令判案時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模式:只要是窮人告富人,那一定是窮人勝訴;只要是沒權的告有權的,那一定是沒權的人獲勝。就是這個模式在地方官員貪腐收賄的明朝中末期,讓海瑞成為了中低階層人民的希望。

但請你想一想,當富人和窮人、有權和無權者互告,一定都必然是富人和有權者的錯嗎?如果法官(縣令)判案只看錢權卻不看事實真相,那會有什麼問題?

沒錯,誣告和勒索,在海瑞任職的縣內,出現大量窮人和流氓控告富人,進而藉機勒索富人,富人只好大量搬遷最後反而讓該縣工商蕭條,這就是朝中高官不敢給海瑞實權的原因。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海瑞這種「偏激」的人為什麼會受到民眾高度支持?不正是因為明朝地方官員向來貪腐,收錢判案都偏富人和有權者的關係?所以探究真正問題所在,其實是出在大明朝的官員貪腐風氣(當然如果要再探究下去,這其實又和明朝自太祖開國以來就給官員過低的薪水,逼著官員必須要貪污有關,不過再扯下去就太遠了),針對這種情況,該改革的不應該就是制度,而不是鼓勵有更多的海瑞出現嗎?海瑞的出現,反映的其實只是當時人民對於現況不滿下的奇怪產物。

看看以上海瑞的故事,你是否有和台灣現況有種相似的感覺。台灣一直以來由於許多制度和法令的不完整(這要謝謝那些坐領高薪、事事關心卻又一事無成的立委們),再加上近年來貧富差距的拉大,台灣民眾普遍對政府和法律失去信心,認為這是一個官商勾結、法律偏坦富人有權者的社會。也在這種環境下,台灣出現了很多「海瑞」。

{DS}

現在的「海瑞」當然沒有當年海瑞判案的權力,相對的,他們更常出現在街頭、網路甚至是一些媒體上,他們共同的特色不外是弱勢的代言人、反欺壓、反壓迫等。某種程度來看,他們的確對於傾倒向一邊的天平起了平衡的作用,或是對於一些面對法律不知所措的平民百姓,提供了諮詢和發聲平台。但問題是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也就如同明代的海瑞一樣,在面對一個問題時,他們看得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當事人的身分,只要是窮人、只要是弱勢,那他們必然是被壓迫、受欺凌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站出來挺他們,這些事在台灣許多勞資爭議、土地徵收、婦女議題...等都可以看到。

可是,只要當事人是窮人、弱勢、婦女,那他們就一定是對的或是受欺凌的一方嗎?甚至你會發現,許多「海瑞」是這麼認真投入地想打造他們心中的理想社會,即便這些人眼中的「被迫害者」根本不覺得被迫害,「海瑞」還是認為這些人只是因為知識不夠、意識未開,所以我更要積極幫他們爭取權益,如同有些死刑犯認為自己每天擔心死刑到來,過得生不如死,還不如早早處決;或是自覺自己罪有應得,該以死謝罪,但主張廢除死刑的人卻堅持他們不可以死,每次死刑令到來,就提緊急上訴,甚至是當人被處死了,還去向歐盟告狀,希望歐盟處罰台灣。

我常在想這些「海瑞」們在意的,是他們心中「自認為」的公平正義?是真心想保障這些弱勢者的權益?還是想保有對自己心中理想的迷幻?每次都這樣搞,是否也會如同明朝的海瑞般,讓一些無賴的「弱勢」反而藉此勒索富有的一方呢?

清代的小說《老殘遊記》裡有二句話值得當下的台灣思考:

第一句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惡之處」。另一句是「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

{DS}

給台灣的「海瑞」們:

我相信你們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你們也的確幫了不少弱勢族群出聲。

但當你看到有人被迫害,並不代表這個群體的所有同類型都必然也被迫害。相對的,當你看到有人被迫害,迫不急待要申張你的公平正義時,或許你也該從「迫害者」的角度去想想,而不該永遠都只有從被迫害者的角度。

給台灣熱心於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志之士們:

台灣很多制度不健全,那麼你該想的是推動制度改革,而不是認定反正制度都一定為富人設計,所以最好的就是衝撞制度,當大家都認為自己在進行的是不得不的「例外」,到頭來所有法律和規定都不再存在。

給更多的一般人:

當你看到有些人對於特定議題,不管現實情況為何,他的答案永遠是固定的,在你崇拜他之時,或許也該去思考,什麼問題答案都是一樣的人,這樣的人真的具有可信度嗎?

就如同我最看不起的數字大師,十年前他講是遺產贈與稅太高,造成資金外流才讓台灣經濟蕭條、後來講台灣公司所得稅太高,台灣公司把資金藏在海外,接下來是台灣要課證所稅造成資本市場萎縮、資金外流,現在講內外資稅不同,造成資金外流。

他根本不管他前面講的那些稅最後全部都減了,結果對台灣經濟一點屁用都沒有,只要談到經濟,他的答案就是政府稅太高或是減得不夠,像這種答案固定、完全沒有可信度鳥人的話,你真的有必要當真嗎?

作者簡介_Rus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