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投資市場上,有人強調長線,有人強調短線。而且大家長短線的定義還不一樣。對於幾天就出場的朋友而言,幾週就叫長線了;對持有十年以上的巴菲特來說,半年以內,都是短線。
而長線短線,到底哪個好呢?
區間越短,獲利越難
這裡指的獲利,是指「長久、持續地獲利」。很多短線投資的朋友,今天大賺30%、明天倒賠40%;這不是我們要的。
為什麼會越難呢?所有基本的投資商品,像是股票、債券、匯率,正常情況下,一天內不會有太大的漲幅。像台灣股市,政府規定漲跌幅10%。所以再怎麼漲跌,就是10%;就算是沒有漲跌幅限制的美國股市,一天漲跌十幾%的股票也不多見。
外匯更不用說了,匯率是用來買東西的貨幣,不容易一天就漲跌4、5%。
所以,為了追求更大的短期波動,有人就投資加入槓桿的金融商品。像是期貨、選擇權、外匯保證金等。或者是股價小的股票:仙股(penny stock,又名cents。意指股價不到一塊錢的股票)。
期貨、選擇權、外匯保證金等商品,因為加入了槓桿,所以本來1%的漲跌,就變成30%的漲跌。幾分鐘內的起伏就非常大。而仙股則因為股價小,所以計算漲跌幅的分母就跟著變小,漲跌幅也因此被擴大。
但是,越短線的趨勢就越難掌握。因為咻一下就反轉了。所以沒辦法像馬太效應這篇文章一樣,單純憑一條均線出場。如果只憑一條均線出場會怎麼樣呢?就會在盤整時一直停損、一直停損、一直停損,不斷耗磨本金,在大趨勢還沒來臨之前就耗磨殆盡。
舉個例子,各位可以試算一個數學:
如果獲利30%,再虧損30%,又獲利30%,又虧損30%,再獲利30%,又虧損30%,再獲利30%,最後是多少?
+30%嗎?不是。是 - 2.1%。(1.3x0.7x1.3x0.7x1.3x0.7x1.3 = 0.979)
因為計算漲跌不是加減,而是乘除。停損一次,就得花更大的上漲去補足。所以,為了避免盤整時不斷地停損,就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可能是MACD、KD等其他技術指標,或者是匯率、他國股市等等,甚至是直接盯盤。總之,得花上更多心力,而且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
{DS}
長線投資,獲利較慢
世上最傳奇的長線投資人 - 巴菲特爺爺,年輕時一年的獲利「也才」2~30%。有些做期貨的朋友,一天就贏他了。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 (書名已經忘記了)那是一位做當沖的美國前輩,他的哲學是:每天只賺1%。但期許自己能一直連續下去。他最後真的達成目標,在很短的時間裡,將資產翻了好幾倍。
相較起來,長線投資的獲利就慢多了。可是「長久、持續地獲利」的難度較低,因為不用考慮短期的雜音。如果有個利空,讓股價幾天跌掉十幾%,這有可能是破壞股價動能的關鍵,也有可能只是雜音。
短線投資人,就得同時研究很多因素,來判斷到底該停損還是放空;長線投資人,則因為本來就打算長時間持有,而大可完全忽略,只要沒碰到停損點就好。
所以,因為進出的頻率降低,犯錯的頻率也會跟著降低。犯錯的頻率降低,就更容易產生複利!
複利,會加快累積總資產的速度。而投資追求的,是最後的金額。我們期望的,是退休時能有充足的金錢,或者錢變多的速度更快,讓我們能早些退休。我們要的,不是一天後、一周後、甚或一年後的結果,而是五年後,或者十年後的金錢。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兩天、甚至一兩年的投資結果,又算得上什麼?最後依舊回到根本: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有些朋友,投資除了賺錢,也喜歡忽上忽下的刺激,他們喜歡同時盯著好幾檯螢幕,做出轉瞬間的決策。
有些朋友,則壓根不想破壞生活步調。會做投資,只是想更有錢而已。
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會去到兩條完全不同的路。「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這句話雖然很老梗,卻是絕對的真理啊。
本文獲「百舜的美股&投資專欄」授權轉載,原文:短線獲利難,長線獲利慢。你要哪一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