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與投資界友人於大直一家新購物商場的餐廳聚餐,由於大夥未曾到過該地點,訝異商場門可羅雀,空間是頗為新穎舒服,但進駐廠商卻感覺沒主題或缺乏亮點聚焦,只有地下樓影城兼豪華座椅可用餐頗具特色,話題就從這聊起,也許是陸客減少?或非假日該區晚上移動人口降低?沒有促銷廣為宣傳?空蕩蕩大樓,不無驚訝,也許是試營運期間吧?暫時結論,一段時間再觀察看看,我先下註解。
從目前全球景氣與各股市表現呈現高度落差的現象談起,其中一位券商研究部主管提及,資金過度浮濫是主因,負利率當然是元兇,英國脫歐負面效應暫告一段落,反映出一旦黑天鵝事件出現,市場恐慌及拋售速度很快,但當騰出下跌空間,投機客馬上趁勢介入,再度推升價格,因此每一次的缺口都能很快回補完成。
一般的策略,發覺高處不勝寒之際,就要先行減碼,否則很容易受到利空而劇烈向下修正,影響部位盈虧,假如又跟著追殺,往往恐怕是又快要跌深反彈了,一來一回,贏家與輸家的差別就在關鍵時刻要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行動,切忌追高殺低,至於現階段國際熱錢的湧入,他們的判斷依據是美元走弱或是預期Fed延遲升息之際,熱錢就會快速移動至新興市場國家,台灣自然是首選,新台幣穩定,台股現金殖利率高且許多電子產業龍頭個股,在國際扮演要角,舉足輕重,獲利也亮眼,也造就外資比內資還熱愛台股的奇特現象。
{DS}
對照台灣目前晦暗不明的景氣,我的看法是許多廠商的市場是在海外,業績的好壞關鍵不會僅限在國內的消費(除了部分觀光,內需服務業之外),而需要放眼海外,因此股市的連動也就可能與純台灣景氣的好壞表現出現落差,或不完全正相關。
現今全球許多行業生態或經營手法都發生巨變,無論是電商崛起,或金融交易的無國界化,智慧手機的功能全面化,乃至近來風靡的AR(擴增實境)、Pokémon GO,間接創造出來的龐大商機,都已經無法想像,只有拋掉部分舊思維,讓自己頭腦refresh,才有可能在職場或投資領域成為贏家。
另外國際間併購事件層出不窮,也意味著許多產業版圖勢必重新改寫,除了大者恆大,破壞式創新也會讓一些小企業迅速擊倒大巨人,在投資邏輯上有必要重新調整改變,選股難度如果增加,ETF不失為一種選擇,此外小型資本額的企業獲利成長幅度自然比較大,不過價格波動風險也跟著加劇。
至於步入成熟穩定期的龍頭企業,則是保守者參與經濟成長、打敗通膨的法子,在目前低利率時代,無論是從現金殖利率或企業獲利複合年成長率,或股東權益報酬率去選擇下手,時間一拉長是不會吃虧的,當然短期買賣點則要多加用心才有辦法,值此資金氾濫之際,資本市場是不易冷卻的,我這麼想著。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