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故事

也許你沒聽過查克.菲尼(Chuck Feeney)這個人,但只要你出過國去過機場,很可能就光顧過他開的免稅店:Duty Free Shop(DFS)。

身為企業家,菲尼比誰都精打細算。當年,DFS要到各國機場投標,標金都靠他的精準預估。創業那段期間,正是日本經濟起飛的年代,旅客傾巢而出。就像今天的陸客,人數多,撒錢姿態兇猛。

更神的是,海削了日本客人後,他並沒有把從日本客人身上賺來的白花花日幣,直接存進銀行。相反的,他判斷日幣會隨著日本經濟起飛而升值,因此他特地跑到匯豐銀行,租了一個超大型保險櫃,然後要員工們每天用鐵皮箱裝著鈔票,放到保險櫃去。囤積好幾個月,看到日幣大升值後,再拿出來兌換,狠狠地又賺一筆匯差。

從接手這家免稅商店那一刻起,直到後來將股份賣掉退出江湖,這位神祕富豪總共賺走了兩千多億台幣。

別忘了,我們都有幫助他人的義務

但這不只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有為者亦若是的白手起家故事,更不是那種成功企業家高調炫富的情節。菲尼極可能是所有億萬富豪當中,生活最低調、最簡樸的一位。他沒豪宅,沒私人飛機,出入若不是開著多年前買的中古車,就是搭公共交通工具;就算搭飛機出差,也只肯坐經濟艙。人家開董事會,有黑頭車司機接送,前呼後擁;但是菲尼通常拎了個環保袋就出門,開完董事會再搭公車回家。

「假如川普過著完全相反的生活,他就是查克‧菲尼。」《紐約每日新聞報》這樣形容菲尼的作風。

別誤會,菲尼要講的,也不是什麼「人要活得簡樸」、「不浪費」之類的大道理,更沒有要大家像他一樣,如此富有卻如此低調。「錢是你們辛苦打拼賺來的,」他說,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要怎麼花。菲尼傳達了一個影響世界深遠的人生觀:一個人有多成功,與存到多少財富無關,而是要看他如何分配與運用所賺來的錢。

他深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除了把錢用在讓自己過得更好的事情之外,只要經濟能力許可,都有幫助別人的義務。

因此,菲尼做了一個後來震驚世界的決定:他把自己所賺來的錢,全部捐獻出來。是的,全部,約兩千多億台幣。不是這裡捐一點那裏給一點,也不是等到自己百年以後才奉獻,而是趁自己還活著,就把全部財產捐出。

WHY?好不容易把生意做這麼大,為什麼不好好享受成功致富的果實,為什麼不留給子孫吃上幾代,卻選擇把白花花的財富送得一乾二淨呢?

有了錢,要回去過小時候的美好生活

首先,菲尼說,他創業的初衷,本來就不是想當有錢人。他只是認為,應該努力工作而已。其次,努力工作掙來這麼多錢,很開心是當然,但他卻不覺得需要因此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某些人有錢會得到快感,但我不會。」對他而言,成功不等於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有了錢,會開始追求更高檔的享受,例如豪宅名車、好酒精品,總之,想盡辦法讓自己與家人,擺脫過去的生活型態。

但他相反,「我努力過那種我小時候過的生活,」他說:「那種平凡、快樂無慮的生活。」在書中,他回憶從小跟著父母過的那種節儉日子。他所謂的節儉,並不是那種勒緊褲帶地苦苦省錢,而是單純的討厭浪費。例如手錶,「一個15塊美金的錶照樣走得很準,我何必花錢去買勞力士呢?」同理,他出門搭巴士,拒絕大禮車接送,也是因為壓根兒覺得多餘。「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找個人開著六門凱迪拉克來載我,」他說:「用走的,還讓我更健康呢。」

年輕時的菲尼,受到卡內基很大的啟發。卡內基於1889年發表的《財富》,據說他讀了很多遍,也常要求家人與他所帶領的主管閱讀。「利用財富的最佳方式,」卡內基說:「就是提供有志者向上爬的梯子。」這句話,後來也成了菲尼的座右銘。

菲尼的善行今天已不是秘密,網路也瘋傳過,你可以google一下,就明白為什麼布拉格的修女為他禱告,為什麼從越南、愛爾蘭到南非,數以萬計的孩子感謝這位大慈善家。

{DS}

他所身體力行的Giving While Living(生前捐獻)觀念,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傳開。比爾蓋茲與巴菲特這兩位地球上最有錢的人,正是受到他的感召,決定有為者亦若是,一起趁自己還活著,就把大部分財產捐出,只留一小部分給子孫,其他的用來改善世界。

只是說也奇妙,隨著他幫的人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財富越滾越多。總計下來,DFS的成功,讓菲尼與另外三位股東都成了令人稱羨的大富豪。

四位DFS創業夥伴,在致富之後分別選擇了四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例如另一位大股東米勒,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富豪典型──熱中上流社會生活,住豪宅,開名車,出入最高檔的場所,享用一切最頂級的東西。另一位股東帕克,雖然也活得很頂級──住在瑞士一棟俯瞰日內瓦湖的古堡,但與米勒不同的是,他非常低調,從不接受採訪,過著隱士般的生活。第三位股東皮拉洛,股份較小,則是在致富之後把錢全用在「生活」(對自己好)與「給予」(對社會好)這兩件事情上,日子過得不錯,但帳戶裡從來沒有像米勒與帕克那樣,擁有驚人的數字。

至於菲尼,據說將家產全部捐出之後,有一度名下的資產還不到一百萬美元。

So what?「裹屍布上是沒有口袋的,」他說。

DFS發跡的故事

1965年末,查克.菲尼來到檀香山國際機場時,他要經營的免稅商店比菜市場攤子大不了多少。商店位於出境大廳,店裡有三個四呎長的櫃台,用膠帶黏在一起。

全世界第一個免稅商店,就是二次大戰前遠洋輪船上的禮品店,另外船上酒吧所賣的酒也是免稅價格。二次大戰後,這項特權延伸至國際航空線的乘客,但1940與50年代的機場都反應得很慢,而且當時的航站都相當簡陋,沒有什麼空間進行商業活動。

有史以來第一個機場免稅店,出現在1947年愛爾蘭西部的夏農(Shannon)機場,這是愛爾蘭三大機場之一,大西洋航線的班機會停在這裡加油。

從胯下掏出一疊日幣的日本觀光客

菲尼發現,夏威夷正處於觀光潮的早期階段。隨著1959年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州,加上波音707開始行駛太平洋航線,從加州飛過來只要三個小時,於是美國觀光客開始大量湧入。

{DS}

在機場,進入DFS商店閒逛的觀光客,大都來自美國本土,但他們不能買免稅商品。國際法的規定是,只有出國的旅客才能買。因此,菲尼常常得拒絕那些以為夏威夷是另一個國家的美國人。

不過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之間,這家店倒是生意忙碌,因為此時會有幾班前往亞洲的飛機暫停在這個機場加油。愈來愈多日本觀光客逛進他們店裡,看看裡頭有什麼商品。1960年代中期,日本觀光客在海外還很少見。為了振興戰後殘破的經濟,有好些年,日本政府禁止一般日本國民出國觀光。對於出差旅客,政府發出的護照只能出國一趟,而且對於帶出國的外匯總額有嚴格管制。

但隨著1964年的東京奧運,出國觀光的限制放寬,所有的管制也都開始改變了。此時日本已經逐漸蛻變成一個經濟發電所。曾在日本服役的菲尼也去看了東京奧運,他感覺到這個有1億人口的國家,已經準備要從戰後的孤立狀態中破繭而出。1964年,約有兩萬名日本人獲准出國觀光。平均每天不到55人,但大部分都是到檀香山。對珍珠港的怨恨已經隨著時光而褪淡。夏威夷吸引日本遊客的,不光是因為亞熱帶氣候和沙灘,也是因為距離比較近,很多當地人都有日本血統,而且,夏威夷屬於美國——美國可是全世界的消費中心!

第一批日本遊客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累積已久的存款,用來買家鄉買不到或太貴的外國奢侈品。他們想要高級烈酒、香水、手錶、鋼筆、珠寶,以及皮件。「最早出現的客人都是鄉巴佬,」菲尼說。「他們會走進店裡,打開皮帶,脫下褲子,從胯下掏出一疊日幣。這是他們私藏在家裡的現金。」

愈來愈多日本人擠在那個小店的櫃台前。菲尼也開始每天清晨上日語課,一週五天,溫習他在軍中學過的日語。他還記得很多辭彙,很快就可以用日語跟客人交談。他堅持所有櫃台的員工,都要跟顧客講日語。

日本客人對那些免稅價格由衷感到驚訝。當時的日本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對於進口高級干邑白蘭地和威士忌,會課徵220%的稅。在東京一瓶零售價25美元的威士忌,到了菲尼的免稅店裡只賣6美元。一瓶在東京50美元的干邑白蘭地,在免稅店的價格只有10美元。

生意太好,櫃台好幾次被人潮推倒

一年之內,日本觀光客就從涓滴細流變成小溪,然後變成大河。「這裡的生意好得不得了。」菲尼在1966年3月23日寫信給朋友說。

{DS}

前途看來一片光明,菲尼和他的合夥人覺得信心十足,於是在1967年獨家免稅特許店到期時,又以一百萬美元標到了三年續約權,成了檀香山報紙的頭條新聞。為這麼個小小的特許店付這麼多錢,似乎很不可思議。到了1968年,日本戰後的復甦實在太成功了,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自由市場經濟體。到國外盡情購物的日本觀光客只會愈來愈多。

1968年1月,菲尼一家重回歐洲,定居巴黎。合夥人帕克到夏威夷接掌免稅店業務,擔任總經理。帕克跟之前的菲尼一樣,對於眼前狀況非常震驚。「我剛到的時候,原來的那家店不會比一張書桌大。」帕克說。「我還記得那種壓力愈來愈大——成長得太快了,好幾次櫃台都被推得往銷售小姐身上倒。擁擠的人群急著要買在日本買不到、或在日本十倍價錢的東西。」

他們把機場商店擴充到四百平方呎,根據當時《檀香山星報》(Honolulu Star-Bulletin)的報導,裡面塞滿了「鱷魚皮手提包、手錶、珠寶、皮件、鋼筆、鑽石,以及烈酒、香菸,和香水」。

1969年,他們在檀香山市中心開設了一個占地八千平方呎的免稅商店。特許權的合約裡,沒有任何條款不准他們在機場外營業。他們在「威奇奇商業廣場」另外開了一家新的店,位於日本航空公司夏威夷總社的樓上。遊客可以進店裡逛,挑他們想要的東西,然後DFS會把他們的商品送上回程飛機。

DFS在市中心的店,後來大得像個飛機的停機棚,而這個公司的股東們也愈來愈精於引誘日本人來這裡。他們會付錢給旅行社,讓遊客還沒住進飯店就先到他們店裡去。為了確保當地的導遊、巴士司機、計程車司機樂意上門,還提供一個等候室,裡頭放了茶點和一架電視,這樣他們把客人送來後,就不會急著要走,而只要客人上門,就成為銷售小姐們的囊中物了。

該公司的客服經理唐松是夏威夷當地人,會講日語,他會到機場迎接導遊,跟巴士司機交朋友,安排他們把旅行團載到市中心的店裡,還會替每個人準備禮物。每次帶著日本人進入免稅店時,唐松總是說:「現在你們要進入小東京了——只不過便宜很多!」他們會發給顧客一張卡片,讓他們第二次或第三次來店裡時,可以領取特別贈品。每個造訪過這家店的日本人,平均回鍋次數超過兩次。

菲尼在夏威夷成功的消息,傳到了他康乃爾朋友的耳中。夏威夷舊名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乃英國探險家庫克(James Cook)船長於1778年命名,以紀念他的贊助人三明治伯爵(Earl of Sandwich)。這些老友寄了份假報紙給菲尼,標題是:「三明治人在三明治群島發了」。

書籍簡介

書名:天堂裡用不到錢 查克.菲尼人生故事:一場散盡家財的神祕布局
作者:康納.歐克勒瑞(Conor O’Clery)
譯者:尤傳莉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16/06/28

作者簡介

《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記者,曾獲新聞獎項及書籍著作獎項。曾任《愛爾蘭時報》駐倫敦、莫斯科、北京、華府、紐約特派員。撰寫過有關俄羅斯、愛爾蘭、美國政治的書籍。現居愛爾蘭都柏林。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