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商業周刊》曾經在2015年10月報導一篇文章:「香港黃金週現場,消失的中國大媽」,文中指出,2014年的十一假期,就已經被媒體用「最慘黃金週」形容,沒想到2015年慘上加慘,陸客消費力大減,高價品如珠寶,客單價比去年下跌10%,平價美妝品國際連鎖店莎莎,收入也比2014年同期少了超過一成。

過去幾年,陸客為香港零售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榮景。一位在香港開設進口家具店的女老闆Sappho說,她每個月在中環高級百貨連卡佛的消費金額,高達港幣10萬元(約合新台幣50萬元),店員只有在結帳那一刻,才露出一個淺淺的笑容;當裝滿衣服的提袋交到客人手中,「櫃姐」立刻恢復原來的老K臉,「我提了兩手滿滿的袋子,離開時,竟然沒有半個店員幫我開門!」Sappho說。

Sappho認為,過去幾年,服務業從業人員不需要有好臉色、不需要有好態度,因為陸客的錢就是一直進來,太好賺了!

香港蘋果日報的一封讀者投書,也反映了類似情況。一個署名為「個個月都去莎莎進貢的女人」在文章中寫到,如果香港的計程車司機跟你說「謝謝」,就代表香港經濟糟糕了!而她個人的經驗是,連莎莎的櫃姐都親切的招呼你,代表香港零售業真的是完蛋了。

文中指出,她是莎莎多年的忠實顧客,而且一直以來「都會享受到高度自由的購物環境」,因為在莎莎櫃姐的眼中,「從來只有操流普通話的大媽」,對於一次只消費幾百元、買些開架商品的香港人,除了在付錢時比較有存在感,其他時間對櫃姐來說,都是透明人。

今年農曆期間,這位投書的客人再度前往莎莎買化妝品,不但有75折優惠,結帳時還多送面膜,加一堆現金優惠券,結帳金額只不過二百多元,「最恐怖的是,Sales姐姐笑笑招呼我」再看看贈品的到期日,原本以為應該是拿快過期的即期品充數,沒想到使用期限竟然到2017年,讓客人直呼「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不像真的)

雖然消費者受惠,但她的結論卻很悲觀,「香港的零售業真的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