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是為了公平正義還是想推卸責任?

這幾年,整個不動產產業在媒體、名嘴的聯手指責下,高房價幾乎已成了全民民怨之首,「居住正義」一詞也在這樣的氛圍中不斷被提及,發展到最後,搞的好像年輕人「沒有希望」,都是高房價害的。接著政府官員們也開始提出一連串的房市政策,甚至有部分官員發出豪語要讓房價跌三成!

這凸顯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的政府官員似乎總想要把高房價當成是十惡不赦的一件事,然後再信手拈來說台北市一間30坪的房子,以目前均價每坪60萬左右來計算的話:年輕人22K的情況下,要不吃不喝幾十年才有可能買得起。然後偶爾再拋出帝寶等豪宅每戶一個月的管理費就比一般小老百姓一年的房屋稅要高,所以為了「公平正義」,要調高他們的房屋稅、要另徵豪宅稅…等等。

政府官員或學者這類的發言,基本上還蠻容易博得許多民眾的認同;但是在筆者看來,這類的發言其實是頗不負責任的說法。

「均價」一詞根本毫無意義

首先,筆者相當不認同這類先以台北市房地每坪「均價」來計算一個小家庭所需的2、30坪房屋,約略要1,500萬元為目標,然後再以年輕人目前一個月22K的起薪為前提,推論出年輕人不吃不喝幾十年也買不起房子的結論。這種說法最不負責任的地方在於:首先,任何以「台北市房地產均價」為成家購屋基礎的說法,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哪個人買房不會秤秤口袋?

因為不同地區、不同產品規劃的房地產,目標客群都不一樣。例如,類似帝寶這種房子,難道建商當初就是蓋來賣給受薪階級的嗎?每個準備要買房子自住的人,相信都會衡量預算與能力,然後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子,所以類似把帝寶的單價與大龍峒的40年公寓單價相除得出一個全台北市的房價均價,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DS}

更不用說一些全國性的政策,幾乎都是以台北市的房地均價為基礎去制訂的,我們官員大人們殊不知台灣許多鄉鎮的公告現值還低於市價呢!

均價推論的結果,只會莫名打擊老百姓的信心

均價不但意義不大,官員學者屢屢告訴民眾台北市房地均價一坪6、70萬,一個小家庭所需的30坪房子就要將近2000萬上下,即便可以貸款八成,但是每個月的本利攤還也要8萬上下,這樣的說法不是在誤導一般民眾買房難如登天嗎?甚至是迫使一般民眾放棄存款買房的目標。

但是,在台北市買一個30坪的房子就一定要2000萬?當然不是,4字頭的舊公寓仍然比比皆是,用心一點找甚至還能找到3字頭的房子,那麼30坪的房子就不過一千萬出頭了,每個月的貸款本息約略4萬上下,一般的雙薪家庭是不是就非常有機會可以購入了?所以筆者認為這一類以「均價」為數據的論點,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會誤導民眾、讓民眾對於買房死心,很不可取。

「不吃不喝」形同看扁年輕世代

而官員、學者除了喜歡用均價來誤導民眾,另一個筆者也相當不能認同的說法就是「不吃不喝多少年」也買不起房子這種說法。

這種說法先是引用毫無意義的均價,去推算買一間房子所需的總價,更根本的錯誤在於官員學者們這種思考,正是年輕人薪水低迷不振的原因之一!這種「不吃不喝多少年」的想法,就是認定年輕人一輩子的薪水都不會漲嘛!所以才會說22K的年輕人一年只能賺26萬,40年不吃不喝才能存1000萬,恐怕買個「均價」的小套房都有問題。

{DS}

這種數學式的推論法,豈不是預設年輕人的未來沒有任何變化?不會加薪、不會跳槽、更不會投資股票、基金、債券或者投資自己進修學習…

台灣自有住宅率超過八成,不是奇蹟

多少身為筆者上一世代的敬重長輩們,因早年資源貧乏,無法充分受教,17、8歲就出社會幫傭、打零工或擺攤做做小生意,也是過著收入不豐甚且不太穩定的日子,如果按照上面的邏輯,上一世代的長輩們豈不是更加毫無希望可言?

但是大家可以看得出來,在上一世代的努力打拼、積極進取的奮鬥下,我們除了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外,更創造出自有房屋比率超過80%的成果。所以說政府官員怎麼可以有這種預期年輕人永遠不會成長、加薪或改變的想法?怎麼可以動不動就散布這種灰色思想?

當前居住問題的根本是「薪資」

為什麼民眾會對當前房價如此反感甚至絕望?房價是不是真的漲太高了呢?確實,房價這幾年漲了不少,但平心而論,這十年來只有房價在漲嗎?當然不是,舉凡民生所需的食衣住行及各種原物料在這十年都是以倍數的方式在成長(我愛吃的一家包子店,一顆包子都從8元漲到20元了),加上長期的低利率環境,房價當然也跟著其他物品、資源在上漲,但是唯獨我們的薪水、國內的投資、經濟環境卻是不進反退,這才是造成目前房價跟所得比越拉越大的主因,而這也同時造成年輕人感嘆自己工作一個月的薪水,要有尊嚴地過一個月的生活竟然是這麼辛苦!

薪資不成長,才是年輕人怒喊買不起房子的根本原因。我們的政府與學者不去思考背後真正的關鍵,整天抓著高房價喊打房、甚至帶頭製造階級對立,實在是很不道德。

政府治國不應該柿子挑軟的吃

各位可以冷靜想想看,如果台灣的薪資在這十幾年能夠不要倒退,而是比照亞洲類似台灣的經濟體(四小龍)成長1倍就好的話,按照學者官員們常用的房價所得比指標來看,台北市只剩8倍、新北市更是只有6倍;更不用說台灣其他都會區都不到5倍,房價就不是這麼大的問題了。

要提升國民薪資,牽涉到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改善投資環境、制訂足以吸引國際資金投資台灣的法規與稅制;更根本的還牽涉到台灣教育制度的重新規劃,難度相當高。

{DS}

但是「打房」就簡單多了!所以我們的政府官員說起來也聰明,柿子挑軟的吃,與其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短期不會有顯著效果、無法吸引選票的工作,不如把問題怪罪給高房價,然後宣示要把房價打下來,還簡單許多。

但是就像醫病,有的能「對症」下藥以求藥到病除,有的卻只針對「病徵」下藥,卻不能治本。一如高房價只不過是產經環境惡化、競爭力衰退以及薪資倒退的其中一個病徵而已。政府官員大人們如果要徹底解決問題,不應該只著眼在打壓房價這件事情上,而是要長遠規劃改善整體台灣經濟結構與產業競爭力,雖然難度很高、需要的時間也絕非短期,但是今天不開始做,以後一定會後悔的。

作者簡介_黃坤鍵

海禾通商法律事務所高級顧問。曾在工地扛水泥,以第一名考進台大法研所民商法組,畢業後接手的第一個案子,就是2009 年因槍擊而轟動一時的正義國宅都更案。他一邊當律師一邊在補習班教書,靠著身兼數職累積第一桶金,年僅36 歲就在台北市擁有7 間房、台北市跟台中市7 家店面,身價上億元,並因此成為《商業周刊》1383期封面人物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