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發行日期:2016/1/23

當石油衝擊碰上銀行擠兌、市場崩盤,創造鬆綁經濟的超強力量;歷史為鑑,油價飆升引發經濟浩劫;反之,暴跌帶來好處:每跌價10%,經濟成長0.1~0.5個百分點。

18個月來,油價重挫75%,每桶價格從110→27美元。只不過,利多已經反映完畢,生產商開始蝕本生產。如今,全球各國得為超低油價付出代價了。

市場多半解讀,沙烏地阿拉伯寧死不降價是為了淘汰美國頁岩油生產商;近來的新盤算是乘著伊朗還沒帶著日產量300~400萬桶的聲勢重返油市前,就先玩殘價格。

但美國油業硬是打死不退,一來是不願重蹈投機份子在油價反彈時黑心牟利,只要油價還夠抵銷每桶15美元的日常成本就不會退市。

再者,截至去年10月,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儲油淨進口量達267天,比5年前高一半。預測油價不容易,在中國需求大減的情勢下,已有人預測底部是10美元。

一般人當然樂見越低越好,特別是歐洲與南亞進口國的經濟都因此好轉,像是歐元區的石油進口成本占GDP就下降2個百分點。

不過,跌無止境引發市場焦慮:委內瑞拉和灣區國家的經濟脆弱,政治將日益不穩;中東國家內部對峙可能加劇。長期來看,最可怕的是,新石油經濟具有慢性破壞力。

原本,低油價讓消費者口袋多出閒錢,樂意花錢;如今,這套邏輯似已不管用,尤其美國消費者竟讓人跌破眼鏡地開始儲蓄;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都削減預算達10%。

{DS}

低油價也傷害需求。油價100美元時,探勘北極、西非和巴西深海岩層有利可圖;如今3,800億美元的總投資額一半停擺;經理人採購指數也急速收縮。

更糟的是,這回低油價的背景是脆弱的全球經濟,未來各種違約地雷可能連環爆。

金融業的潛在衝擊難以評估。2007年來,新興市場遽增6500億美元債務,多數都是石油和大宗商品業。石油左右幾個淺底的新興市場:俄羅斯、委內瑞拉情況告急。

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奈及利亞則很可能進入一段新週期:微幅成長、貨幣貶值、輸入性通膨和收縮的貨幣政策。不過,它們比上述兩國好一些。

雖然較為溫和但卻是同樣的弱增長、貨幣貶值、輸入性通膨和從緊的貨幣政策的週期。

已開發國家的企業債收益率已從去年中6.5%左右跳升至目前9.7%。投資人避險範圍已從能源業擴散到所有借款對象;證券市場反應劇烈:全球指數下探30個月來低點。

已開發國家央行擔心,持續低通膨可能演變成通縮,若此,則相當於提高實際利率,也會連帶影像決策者的應對能力,因為利率已趨近於零,不可能再大幅下修。

話說回來,低油價幫助中國和印度崛起;提供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油元國家改革契機;讓南韓等石油進口國藉機取消補貼,甚至還可加稅刺激通膨、抑制赤字。

雖然危機就是轉機,不過當作底部的全球經濟依舊孱弱,刺激不能下猛藥,否則,全世界仍可能倒在一頭逡巡覓食的石油怪獸腳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