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

很久很久以前,據說是在180萬年前,我們人類的祖先是由河邊森林的大猿開始演化。後來他們成為直立人(Homo erectus),在草原地區依靠雙腳站立,東奔西跑,努力生存和繁殖。在史前時代的冒險中,人類得以倖存和繁衍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邊緣系統,所謂的「熱情感系統」(hotemotional system)。

熱情感系統

大腦邊緣系統位於腦皮層底下的腦幹上端,在大腦演化歷程上屬於早期發展的原始構造。

在邊緣系統內部有一顆小小的杏仁狀組織,稱為「杏仁核」,對於恐懼反應、性欲和食欲行為都很重要,都是生存所必要的。杏仁核讓身體迅速採取行動,但不會停下來思考或反省,也不關心長期結果。

熱系統的活躍會在瞬間觸發行動,餓了就想找食物;遇到威脅和危險訊號,就自動防禦和逃跑。它會以單純的方式產生反射和情緒,迅速引發興奮而衝動。就是它讓學齡前兒童按鈴吃棉花糖,減肥的人大啖披薩,老菸槍吞雲吐霧,憤怒的家暴者痛毆伴侶...。

一旦專注在誘惑的熱切特性上, 就很容易觸發行動反應。對一個4歲的孩子來說,光是想到棉花糖的口感和香甜滋味,就可以觸發行動;對控制飲食的人、酗酒者、老菸槍等來說,那些各自不同的熱切特性都會有明確吸引力,讓它的受害者感到非常無助。

因此趁著年紀還小的時候,先學會和練習一些策略來加強自我控制,就容易得多;要是日後已建立熱切的自毀反應,再想尋求改變,那可就難囉。

未來的自我

伊索寓言裡的螞蟻,憑藉本能知道它應該做些什麼,為未來做準備;當夏天來臨時,它努力囤積食物準備過冬。不過我們沒有螞蟻的本能,而且我們的大腦演化到現在,也沒能學會具體地去處理遙遠未來的事情。我們對於近在眼前的壞事很容易擔心害怕,但對於未來則難以生動地想像,也缺乏熱切感受。我們不會太過擔心未來會有什麼悲慘狀況,例如有一天會不會罹患癌症,晚年會不會淪於貧困孤獨,以後會不會滿身是病;這些焦慮一旦活躍起來,大多數人都會自動轉移注意力。

如此一來,我們才不會像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名畫《吶喊》(The Screa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Scream那個樣子。那張畫可作為現代人焦慮的代表,一個滿臉驚恐的人,雙手捂著耳朵,兩眼睜大。我們的防禦系統會保護我們,不要太過耽溺於這種影像;但它也讓我們不會是未雨綢繆的螞蟻,而是自我放縱的蚱蜢。所以人會不斷地嘗試各種危險,像是暴飲暴食、抽菸喝酒,而忽略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有很多美國人到了退休年紀,卻欠缺足夠資金來養老,完全負擔不起原本習慣的生活方式。這個問題就在於我們會不會去考慮未來的自己,以及這個未來自我在我們的大腦裡會如何呈現。

當我們一天一天變老,身體狀況也會完全改變;但我們原本體驗到的「自我」也會跟著改變嗎?各位在想像中穿越時空,想想未來的自己,又會想到什麼呢?

{DS}

如今在紐約大學任教的哈爾. 賀斯菲爾德(Hal Hershfield),2009 年在史丹佛大學讀大學時,曾跟他的同學做過這項研究。他們發現,當我們想到未來的自己時,不但感覺不一樣,連大腦活動的情況也不同。但這之中也存在著個人差異,有些人在想像未來自我時,情感反應較大,表示現在和未來的自我比較貼合;而有些人則是把未來的自己當作是陌生人。

同樣的團隊還研究了舊金山灣區男性( 平均54 歲) 的財務決策。那些認為現在與未來自我重疊較大的受測者,不但比較重視延宕的大獎勵,不受眼前小獎勵誘惑;且長期來看,也的確累積了較多資產(多種來源的淨值)。我讀到賀斯菲爾德的研究後,馬上提醒自己要重新檢查退休金計畫的狀況。

現在的金錢與未來的退休金計畫

數十年後,當他們要做出退休金計畫的選擇時,也必須努力設想自己老年時的情況;這不能只是泛泛地空想,而是要十分具體地想像,貼近實際置身於其中的感受。當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必須想得夠遠,才能在啟動退休金計畫的401(k) 表格上進行勾選。

正如學齡前兒童等待兩顆棉花糖的意願和能耐,是取決於他們在心理上如何呈現那些點心;年輕的成年人在設想自己的未來時,也要看他們在心理上是如何呈現那個遙遠的自我。為了探討這一點,賀斯菲爾德及其團隊開始針對大學生進行研究,看他們在做財務決策時,對於未來退休時的自我如何呈現。

首先,研究人員會要求每個參與者提供一張自己現在的照片,然後根據相片創造出一個分身影像(即數位影像)。有些受測者選用的分身影像就是目前的年紀;另一些人則選用年紀老一點的樣子,大概是68 歲。然後大家使用一個刻度表來表示自己願意從薪水裡提撥多少比例投入退休金帳戶。

受測者在決定刻度表時,會看到自己現在或年老的樣子。那些看到自己老年模樣的人,會做出不同的提撥比例嗎?沒錯。相對於那些只看到自己現在模樣的人,那些看到自己老年模樣的受測者,會多存30%的錢。

這個研究的想法是,如果你在情感上與未來自我更貼近,就越能為未來做考慮和盤算,願意從現在收入提撥更多錢給未來。賀斯菲爾德及其團隊現在也正在研究,如果不是在假設狀況的實驗室裡,而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未來自我的呈現是否也會影響我們的存錢意願,特別是提撥給退休金帳戶。

書籍簡介

書名:忍耐力:其實你比自己想的更有耐力!棉花糖實驗之父寫給每個人的意志增強計畫
作者: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譯者:陳重亨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9/01

作者簡介

棉花糖實驗之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1930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38年,納粹占領奧地利,與家人逃亡至美國。現居紐約。擁有紐約大學學士學位、紐約市立學院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俄亥俄州立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米歇爾創始的棉花糖實驗(The Marshmallow Test),是心理學史上最有名、也最重要的實驗之一,也讓他從此揚名國際。此實驗始於1960年代末期史丹佛大學的賓恩幼稚園,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後來成為現代科學分析認知機制以強化延宕滿足和自我控制的先驅。這項研究也意外獲得豐碩成果,相當準確地預測出受試者日後的健康及生活幸福程度,並發現此一重要過程及認知技能,是意志力之所必需。

曾短暫任教科羅拉多大學。1958-1962年,於哈佛大學執教;之後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教授並主持講座長達二十一年。1983年起,於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系任教至今,擁有羅伯特.約翰斯頓.尼文(Robert Johnston Niven)人文教授榮譽。

曾發表之科學論文超過200篇,亦為心理學專著《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ve Science of the Person》的共同作者(目前該書為第八版)。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