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救經濟,央行8月13日宣布鬆綁房市管制措施,並召開臨時記者會宣布放寬特定地區貸款最高貸款成數,雖然看似對台灣疲弱的內需有所幫助,但這措施似乎用錯地方。
首先,房地產此時無法幫助到台灣經濟,充其量只能美化一點GDP,有助於計算民間投資數據增長,但台灣經濟此時能靠這個產業嗎?
因為人民實質薪資不成長才是問題,君不見依主計總處數據,反觀1988年台北市平均預售房價為16.4萬元,買15坪小套房,總價只要246萬元,夫妻兩人只要3.2年不吃不喝,就買得起一間小套房。但如今,夫妻兩人平均每月薪資合計為7.49萬元,現在台北市一間15坪的預售屋或新成屋,總價約1350萬元,還是要不吃不喝15年才能買一間套房。
房市的問題不是買氣不好,而是賣價太高,央行當初就是為了管制惡性炒作,才推出針對特定區域信用管制,但試問房地產業如今已經有出現客戶退房潮?或者是建商無法交屋潮?或者是有導致銀行放款大批呆債嗎?
貨幣政策和金融管制的時機掌握重在預防和導引,根據中央銀行法規定,中央銀行之經營目標如下:
一、促進金融穩定。
二、健全銀行業務。
三、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
四、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
對照這四項目標,不論是房市交易面和基本面,都沒有符合要件,但央行卻再度放寬信用管制,等於是讓原本就已經疲弱房地產景氣延後落底,這究竟是在幫助民眾,還是累積未來的銀行呆帳,彭總裁你可曾再三思量?
{DS}
其次,央行真正該預防的是最大不穩定因素,應該是人民幣。
根據金管會去年5月統計,所有銀行共計銷售1608億元TRF商品給3797個企業或法人戶,還有國銀人民幣存款餘額已達2145億元,人民幣兩天大貶值,台灣大媽們,更不用說中國人行未來還可能降息刺激經濟和救市,完美的雙率雙殺,這難道不是堪稱國安層級的金融不穩定現象嗎。
更不用說,惠譽信評4月公布台灣銀行業風險報告指出,台灣的銀行對境外法人放款,尤其是對在中國的企業放款是這幾年成長最快的項目,到了2016年比重還會攀高。2009年時對境外法人(放款給外國公司OBU)放款占總放款比重約8%,裡面也極少放款給中國企業,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攀升到15%。
但從8月11日到13日為止,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401,累計已貶值2.9%,去年3月彭總裁您公開建議人民幣有買進機會,但如今回頭看卻是套牢。
但最重要也是最大的錯誤:人民幣在匯率和利率上走貶極大,央行有無做到風險告知的義務以及做出相對應措施。央行號稱有博士級研究團隊,而中國經濟走緩也不是今年的事情,從各項數據的牛頭不對馬嘴,和刻意粉飾,相信央行這些財經博士們也深黯此道,但很可惜央行似乎沒有做出任何預防措施,反而讓台灣經濟直接硬著陸。
怎麼說央行無作為,看看台幣走勢就知道,據匯銀統計,今年至昨日止,新台幣還是「地表最強亞幣」,有人說不要參與亞洲貨幣競貶,這樣不好,但問題是,人家在貶值、我不貶,犧牲的就是台灣經濟。
彭總裁對外總說貨幣政策應為中性,但當別人貶你卻不貶,本來就不景氣,競爭力當然更差,特別是包括澳洲、南韓、日本和東亞這些國家幾乎都靠中國市場,光看出口依賴度就知道,當韓元大貶,台幣不貶,台灣廠商就等於直接被抬出場,連比賽的權利都沒了。
根據BIS(國際清算銀行)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新台幣REER低於韓元REER的差距,從1月高峰時13.55,至6月已降至只剩7.07,且創下近7個新低,顯示新台幣出口價格競爭力領先韓元的力道,在今年來新台幣獨強下都消失了。
各國出口依賴中國程度 台灣經濟有七成都是靠出口,整個經濟循環是由出口帶動內需,因此台灣的民間資和民間消費也好,都是建構在出口上,因為台灣人口內需太少,即便是加入觀光業貢獻,整體還是不如出口所創造的滾動效應。
{DS}
看看上面這張物價圖可以得知,台幣相對強勢的幾年(98、99、100、101),進口物價大幅成長但出口物價卻小幅成長(皆以台幣計價來看),表示台灣人跟別人買要花高價,但賣給別人卻價格比較差,跟央行號稱用強勢台幣有助降低購買成本,完全是相反,為什麼?
美元兌台幣走勢 因為當台幣升值時,全球基本上處於一個美元弱勢的大環境,舉凡大宗物資到原物料都是相對強勢,這些台灣都需要靠外國進口的,價格決定權根本不是台灣能控制,更何況是漲價幅度,台幣這種相對波動小的貨幣,怎麼可能跟得上物價漲幅,但當央行為了刻意壓抑物價,讓台幣升值,就會傷了出口,也就是你賺得少,又要花得多,人民會感覺幸福才有鬼。
當然,龐大鄉民會說慣老闆自己沒競爭力,整天想靠貶值,但請認清,從日本到美國到德國,都在利用壓低匯率創造市佔率,這是一個動態平衡的殺戮戰場,不是一個死抱著經濟學理論不放的課堂,要提高競爭力,也得先存活下去,沒有今天的苟活,又哪來明天的進步。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