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這幾年我常有一種經驗:某建案預售時到接待中心參觀,看到模型、樣品屋的外觀示意圖,覺得很漂亮,有點心動;幾年後等房子蓋好,再經過時,發現原來這是之前預售時曾參觀過的建案,當下心裡 murmur:「原來蓋起來是這樣啊!感覺還好啊,還好當時沒買!」當然,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房子蓋起來比當初預售想像得更漂亮,蓋得很有質感。仔細比較這兩種建案的差異,除了建材之外,原來基地大小也影響社區質感甚大,怎麼說呢?

由於都會區的土地越來越難求,尤其是市中心,預售屋和新成屋的基地面積有越來越小的趨勢。以台北市大安、信義、中正、中山區為例,在目前約六十幾個銷售中建案裡,基地面積小於 100 坪的高達 1/3,如果把基地面積 100~200 坪的也計算進去,則超過半數都是小基地建案,最小的甚至只有 40 幾坪,相當於一棟雙拼公寓的基地(甚至更小)重新打掉蓋房子。注意喔!這是基地面積,在建蔽率與基地退縮等限制下,每層樓地板面積會更小,當權狀 20 餘坪的住宅也只能做到一層一戶時,七層樓的建案只有七戶,基本上就是屋齡較新的電梯華廈。

有的人喜歡戶數單純,可是戶數越少,分攤的管理費就越高。我有朋友住的大樓不到 30 戶,不僅管理費高,光大樓的共用電費,每一戶每月要分攤的金額就接近一千元。因為基地小,社區沒什麼公設,但在分攤逃生梯、梯廳的面積後,公設比仍高達 35%,若不是位在精華地段,且是小坪數、低總價的新房子,真的會覺得很心痛。

當基地小,與鄰房很近(且大多都是中古公寓),甚至巷弄也不大,通常較難塑造建案的質感。反觀,如果是大基地建案,規劃中小坪數產品,社區雖然氣派,戶數卻可能太高,這時就考驗社區管理及住戶的素質了。

下次看預售屋,不妨留意基地面積大小,等房子蓋好後再對照一下蓋好前的樣子,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基地大小影響社區質感這麼大了。

本文獲「House 123」授權轉載,原文在此

作者簡介_邱愛莉

House123董事暨執行長,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房地產購屋實戰講師。本來是朝九晚五的OL,偶然發現自己對房地產的熱情,進而投入研究。看過逾500間房子,獨創一套買屋增值模式。2012年成立House123全方位房產平台,從買方立場出發,教大家從看屋、挑屋、實際評估到議價。著有《買一間會增值的房子》。

2018年新書《小資族大翻身》甫出版即榮登暢銷榜,無私分享8年從20萬滾出資產4000萬的賺錢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