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但是在挑選基金的時候卻又總是拿出過去績效來挑,擺明就是要用一個沒有預測功能的指標,催眠自己將來也能獲得相同的報酬,結果其實可想而知,一定每次都跟想像的不一樣。
跟指數不同,一般的共同基金其實影響績效最大的就是經理人。經理人好,就算指數下跌一成,基金也還是能為持正報酬;但是經理人不夠好的時候,就算指數上漲兩成,基金甚至還賠錢,所以共同基金的投資,經理人其實就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這也就是說如果挑對了經理人,就是基金投資已經成功了一半。
但是怎麼挑經理人呢? 其實在挑經理人的時候,過去績效反而是很有用的工具,不是要去預測這個經理人未來的表現,而是可以看出經理人的操作特性。例如可以先觀察這個經理人在熊市的時候能不能跌得比大盤少?在牛市的時候有沒有辦法漲得比大盤多?通常經理人都會有自己的操作哲學,比較敢衝的經理人在行情好的時候績效很好,但是萬一行情反轉直下,績效通常也會釣車尾。
另外,經理人的強項也需要觀察,有的經理人特別在電子產業學有專精,因此當電子股強勢的時候他的表現就會比市場平均還要突出,但是類股輪動之後,如果換成生技股、營建股或傳產股變成主流,這時候這個電子股特別強的經理人就很難有好的表現了。
有沒有覺得其實選經理人也很不簡單,跟選股一樣,不是選錯股就是時間沒抓準呢?畢竟投資總是有難度,如果簡單大家就都發財了。所以要投資還是要努力自己認真研究和分析投資標的才行。
本文獲「MoneyDJ」授權轉載,原文:怎麼挑基金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