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台股在4月27日盤中突破萬點後,許多媒體又開始全力放送「萬點論」,但有趣的是,這種論調扮演反指標的功力就跟港股中「丁蟹效應」一樣,一窩瘋報導的下場,就是萬點站不到一天後續就連跌五天,真是屢試不爽。

萬點曇花一現,外界就會開始找罪犯,連官員也開始自我檢討,檢討理由之ㄧ是說大戶不回台股。據證期局統計,今年首季交易量在1~5億元的「中實戶」,有5237戶,總計交易量9,858億元;但每季交易量5億元以上的「大戶」,則只剩下547戶,交易量共6,032億元,比去年中有800多戶下降不少。

根據報導說,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認為,部分大戶被台滬通吸走,但有部分原因可能還是在台股的交易及成本面,將由證交所、櫃買中心及券商去「普查」大戶意見,了解大戶不歸隊的原因。

看到這裡,筆者不禁要說:曾主委,如果連您也這樣想,那台股真的沒救了,因為連您這種市場經驗超過20年的國家級操盤手,都不知道大戶在想啥,那些執行單位去作訪查問卷,又哪能真正知道大戶的想法呢?與其作問卷,還不如乾脆在證交所網站上,開設i-voting,請年輕人來投票,說不定樣本數還比較多。

到底有什麼原因是大戶不進來?第一當然是稅制,按照立委蔡正元的說法,一個投資人用500萬元,一年當沖200次,交易金額就超過10億元,並繳交300萬元的證交稅,等於不管有沒有賺到錢,都要繳交60%本金的稅,此時去計較所得稅根本沒有意義。

主委你自己也曾說,為了每年區區9億元的證所稅,卻跑掉300多億元的證交稅,只能說是因小失大。更何況大戶跑了,不僅300多億元課不到,連9億元也別想。

當然,財政部會打你臉,說有企業競爭力就沒關係,照樣會買。但那只有針對外資,且外資和本地投資人的賦稅差別待遇,已經有很多財經專家指出,筆者就不用再贅述,更嚴重的問題是許多散戶投資人,根本無法從市場上賺錢,小戶變不成大戶,才是台股長期問題。

根據金管會的資料顯示,過去外資法人在集中交易市場買賣交易量大約是新台幣9兆、10兆元;投信投顧也維持在7,000億元到8,000億元。

但國內的自然人已經從過去的平均約33兆元,2012年受到證所稅影響降至25兆元、2013年又降到23兆元、而2014年因為實施現股當沖,使自然人的交易量增加到27兆元,但比起高峰44兆元,自然人交易量仍下降許多。

散戶成交量下滑,當然就是因為賺的少才會越玩越少,如果是像台股當初上12,000點,一般人都大賺特賺,成交量只會不斷創新高。

換言之,如果沒有開放更多現股當沖,恐怕自然人成交量會更低,沒有散戶參與,大戶根本不會進場,因為他出不了貨,法人又不一定會買單,自然大戶只好離開台股。

另外,也同樣是跟稅負有關,就是買房地產比買股更有優勢,根據監察院2011年的調查報告,以買賣帝寶為例,獲利1億7千多萬以自用住宅計算,負擔的土地增值稅和房屋交易所得合計約158萬,實際稅率不到1%,獲利空間大。

雖然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將「證所稅大戶條款」暫緩3年,推遲至2018年才上路實施。但大船難轉頭,畢竟大戶資金挪動需要時間,3年暫緩看似可以幫大戶及台股短暫解套,但實際上只能說是一個錯誤的政策。

因為大戶的資金冰河移動不是一觸可及,畢竟大戶心想的是,資金回流不能被發現,等到資金就位能造勢的時間又剩下不到一年,等於還沒進場,錢恐怕就得準備再匯出,站在那些大戶立場來說,在台股沒賺到錢就算了,光資金移動匯率成本、交易成本、稅負,一來一回損失更大,曾主委您是內行人,應該對此了然於胸。

還有一點,恐怕也是曾主委您無法改變的,就是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競爭力流失速度。

來看看一例子,上週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導,手錶內提供震動提醒的Taptic Engine觸覺零件供貨出包,而影響了Apple Watch的生產。該零件供應商有兩家,一家為瑞聲科技(AAC Technologies Holdings)和日本電產。華爾街日報指出,出問題的零件來自位於中國深圳的瑞聲科技。事實上,除了瑞聲科技,供應蘋果類似產品的還有中國的金龍機電。

從一個關鍵零組件,看出台灣供應商無法成為蘋果供應鏈一環,看看金龍機電股價,今年3月曾飆至40.25元人民幣,創歷史新高,是兩年前同期的3倍,如果回顧之前2012年iP hone5上市之際,中國當地16家A股蘋果供應商當年收入同比平均漲幅25%;請記得,那一年A股指數可是一路破底。

還有新任中國女首富周群飛創辦、在深圳股市上市的藍思科技。這家公司上市後,蜜月期欲罷不能,至4月2日止,已連拉12根漲停板,讓其創辦人周群飛躋身中國女首富。

藍思科技目前是成為全球觸控功能玻璃面板最大的供應商。2014年的全球市占率達50%以上,藍思科技的大客戶包括蘋果、三星和華為等,近3年,蘋果一直是藍思科技的最大客戶,2014年來自蘋果的收入占比47.44%,可以說藍思的崛起都得益於蘋果這個手機與平板全球銷量第一的客戶。

這樣的故事,在2000年以前的台股幾乎就是仁寶、廣達和惠普、英特爾和台積電的翻版,但15年過去,同樣戲碼已經在中國上演,對照台股今年蘋果供應鏈的股價表現,除了台積電和大立光,幾乎多數蘋果供應鏈廠商股價都沒那麼亮眼。

因此,建議曾主委,與其關心大戶不回來,不如多找一些中國蘋果供應鏈來台灣掛牌,說不定還能吸引更多外來資金,這比跟張部長(編按:財政部長張盛和)在那邊抬槓,對股民還比較有吸引力。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