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最近筆者一直在觀察一些政經事件的發展,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不論是在政治上或者是經濟上,民眾對於「魔鬼藏在細節裡」越來越重視,但同時也反映出台灣許多政經問題不透明的程度。

就從台北市兩位市長候選人來說,在這場選戰中,相信很多關心的人開始了解到原來「資訊不對稱」所造成不公平競爭,其實就是台灣貧富不均的主因。

有錢人想藏錢不難,灰色地帶一堆

比如,連勝文的金衛TDR事件和康師傅退傭事件,從不斷被爆料的數據和資料上,原來所謂的人際關係網路就是建立在金錢利益上。

光是財產一項,外界質疑的為何連勝文為何從住家到用車,都不是自己名下,居然都是其他人所屬或基金會名義持有,那麼台灣到底有底有多少基金會成為了財團和權貴用來隱藏財富的白手套?這樣的法規,難道不值得執政黨立委們把法務部、內政部、審計部、教育部、金管會都找來,好好檢討一番嗎?

僅是宣布參選台北市長,連勝文的記者會就吸引鳳凰衛視、湖南衛視、日本通信社等多家國際媒體,是其他參選人得不到的待遇,凸顯這檔「政壇潛力股」的後市看好度。
連勝文(攝影:張家毓)

這些表面上看似都合法,但法律所能約束的是黑與白的界定,卻無法剖析灰色地帶所帶來的不公平,這其實就跟台灣內線交易案雖然起訴率高,但定罪率很低是一同樣情況。

但就像筆者曾經在本專欄寫過,美國政府追究華爾街銀行業在次貸風暴中惡意詐欺的行為一樣,政府公權力的伸張就是確保金融體系根基──信用──的最大支持力;如果相反的,政府公權力不彰,那麼危及就是金融體系,而這些都是百姓的錢。

中國跑來向台灣的銀行借錢,民眾存款不知保障在哪

就像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銀行業對中國曝險,雖然目前已經發生呆帳的比例相對於總曝險部位不高,但誰都不能保證中國不會出現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特別是地方債問題,日前中國北京官方已經放話,對於地方債不會救助,這樣的切割是否凸顯問題大到中央官方無法承擔。



台灣銀行業帳目上所謂對中國曝險,是包括同業拆款、對台商放貸等,但眾所皆知,這些資金或多或少總會流入當地房地產市場或者被拿去包攬官方項目,台灣銀行業有多少預知機制能夠避免被波及,包括筆者在內許多台灣存款戶都希望台灣銀行業要在此時此刻跟國人說清楚。

因為光是拿一個「內保外貸」(編按:中國銀行出面擔保,讓企業可以向台灣銀行業借錢。)並不足以說明台灣銀行業面臨放款呆帳時,回收機制百分百能夠生效。畢竟,面對中國銀行業強勢和中國法律保障不足,台灣銀行業會不會年底出現一波打呆潮,很值得關注,喜歡投資銀行股的股民,更千萬別被今年前三季的銀行業獲利沖昏頭,畢竟先收利息再來打呆,並不是甚麼新鮮事。

這些都是細節,也都是金融業的人才會懂得眉角。但此刻一般民眾你我都需要更清楚這些瑣碎問題,因為台灣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已經因為銀行過度放貸,造成全民和國庫得拿出超過一兆新台幣來打呆。

國內人民幣存款創新高,但資金去化管道有限
圖片來源:商業周刊/翁挺耀攝

此時中國企業拼命到台灣來借款,當然看中的是台灣貸款低利和金融業想要登陸的企圖,但正如俗諺所說「菜蟲吃菜菜腳下死」,如果中國真的沒有錢荒,中國人民銀行為何要在今年七、8月分別兩次下調14天正回購招標利率10bp和20bp,隱含著降息的味道,而再貸款、4月份提供一兆PSL(抵押補充貸款)、9月份向五大行提供5000億SLF(常設貸款融通),台灣銀行業者眼中的中國高利差,或許正是中國資金緊張的代價,也是倒帳風險極高的因子。

公務機關和權貴聯手,才造成貧富差距急速擴大

同樣,透過新聞不斷的轟炸,讓全國百姓開始了解到公務體系與民間的產學合作所衍生的金流關係,在這次MG149事件中,原來才發現光是台大醫院就還有400多個類似帳戶,但其他那些沒人關注的帳戶是否都同樣沒有違法之虞呢?



一個國家公務人員的貪腐就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幫兇,因為權貴集團利用這個漏洞來保護和擴大自我的利益,從葉世文、太極雙星、美河市到GMP認證出包,其實就是權貴和政府高層打著共創利益的口號,來進行更多的不公平剝削,用假認證和護航,讓廠商沒有付出該有的成本,而壓縮的這些成本也不會反應到員工薪水上,最後就是流向這個政商共犯共同體上。

用誇大的願景來掩護黑暗的細節,其實就是所謂的造假,而這一兩年也正是民意最反彈的地方,台灣下個月又要選舉,其實選民不需要甚麼大願景,反而是誰願意在公務體系運作的細節上去檢討去改進,這才是民意最希望的「最速件」,而不是誰的講師費有沒有漏報,因為光每年公務體系運作不良,該查的毒油沒查,該抓的夜店毒品沒抓,該踢爆的違法加班沒罰,台灣社會和經濟所付出的代價不知道是MG149的幾千倍。

魏應充(右2)、魏應行(左2)在致歉記者會上再次大談「良心」,但消費者不知已吃下多少味全的問題油。
魏應充(右2)、魏應行(左2)曾在致歉記者會上再次大談「良心」,但消費者不知已吃下多少頂新和味全的問題油。

就像是金管會最近為了台股量縮而推出幾支箭,想要刺激市場。但筆者建議,如果只是為了增加交易量而做的措施,永遠是不會有甚麼成效的,因為量能是反映信心,而信心不光是對於企業業績,還包括對公司的信賴度,但今年來從生技股的炒作到食品股的假油風暴,難道主管機關還不能看清楚口號願景已經不足以讓股民信賴嗎?那個之前號稱可以帶來國際資金TDR市場,如今安在?

一個賭場最怕就是莊家做詐,賭客沒有安全保證,誰要來玩?就算免手續費,我也不玩啊!主管機關應該做的是,想辦法讓資訊更加透明,就像光一個金衛TDR停牌事件可以衍生出這麼多爭議,不要說外資,光是台灣投資人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受害者,要怎麼樣透過交易限制和責罰,來讓交易更加公平,金管會不可能不知道,因為裡面都是許多資深市場人士,唯一不願意做的理由,應該就是怕破壞某些人的利益,這盲點不突破,射再多箭也枉然。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