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股市與政治的關係到底有多深?最近因為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使得台股表現也跟這扯上關係。不可否認,服貿的確與經濟有關,也跟上市櫃公司獲利表現有關,但那都是一個假設值,而這假設值會不會實現,股市講的最準。

知名財經部落格黃國華統計了一個表,對照台灣簽ECFA前後經濟表現,數據會說話,請讀者自行解讀。

資料來源:黃國華臉書

如果再用股市來看,2007年台股曾最高到9800多點,馬英九上任時最高9300點,即便是2011年景氣最好時,也只有9200點。因此不管從心理預期和經濟表現來看,真正推動股市的大咖法人,對馬英九口中的經濟利多似乎不怎麼埋單。否則,台股今天的指數應該要追上日股和道瓊,萬點起漲,而非在八千點徘徊不去。

為何政府預期的利多,沒有讓投資人買單?唯一解釋:這些利多「不可能實現」。投資市場講的是期望值和機率,如果期望值高但機率低,這樣的利多對股市而言反而會變成利多出盡。

那麼股市反應究竟是甚麼?股神巴菲特的回答就是:企業未來獲利的折現價值;換言之,跟未來獲利無關的,只是影響投資人情緒,有時影響長,有時影響短,但實際影響是非常小。

有一篇論文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卡特勒(David Cutler)和桑默斯(Larry Summers)、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波特巴(James Poterba)於1989年發表,專門研究非經濟事件對市場的衝擊。

為了找出非經濟事件對股市造成衝擊的證據,這三位學者從《世界年鑒》的「世界重大事件年表」的事件觀察,時間範圍從日軍偷襲珍珠港直到1987年股市大崩盤,然後刪除掉那些不曾登上《紐約時報》頭版的事件,以及《Time》雜誌商業版沒有談論過對投資者有影響的事件。

他們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標的,在他們所列出49項大事件,如韓戰、偷襲珍珠港、甘迺迪遇刺等中,他們發現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非經濟事件會對股市造成嚴重衝擊。平均來說,在49次事件期間,標普500指數平均上漲1.46%,較其他交易日的平均 0.56%變動率,僅多出近一個百分點。由於差別極小,最終的研究結論是,非經濟事件,對股市的影響力「小得令人吃驚」。

因此,當前幾天金管會的聲明:「近日受學生侵入立法院及行政院重大事件影響,已嚴重衝擊國內股市穩定,自3月18日至3月21日已下跌154點,市值減少5337億元,已造成投資人重大損失,金管會對此情形深表遺憾與痛心。」

看到這樣的新聞稿,才真的會讓人心痛。因為官員顢頇到連因果關係都搞不清楚。如果學生佔領就導致市值損失5千多億,幾天後台股又再度大漲是怎樣,慶祝學生被警察打嗎?

即便在國外,非經濟因素也打擊不了股市。以911事件為例,事件爆發後半年,美國大盤指數甚至超越歷史漲幅。2002年3月11日,道瓊Wilshire 5000指數較9/11攻擊前,上漲了8.8%,較2001年9月17日收盤更大漲了近15%。根據Ned Davis研究公司調查指出,在1940至1998年間,共有28次重大危機爆發,然平均約6個月後,股市平均可較危機爆發前上漲2.3%。

但肯定會影響到企業與股東獲利的事件,就一定會反映在市場上,尤其以2012年馬政府強推的證所稅最經典,根據監察院的糾正文,2012年3月至7月底是證所稅立法期間,若以同年2月底,台灣證券市場上市上櫃公司總市值22.3兆元為基準,相較同年7月底時的20.08兆元,減少2.22兆元。但隨著證所稅最後改得四不像,同時又大幅放寬,股市才會一路從七千多點上漲到目前的位置。

台灣投資人真的不是被嚇大的。投資台股的人,每年早習慣總會遇到政治利空,從2003年入聯公投、2004年兩顆子彈、2006年紅衫軍、2010年政府打房等,這些非關企業獲利的消息對台股的衝擊,事後證明都是短期;且台灣內需小,多數企業靠外銷,國際景氣因素遠大於國內非經濟因素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8年馬英九當選,也難敵全球經濟衰退,當初喊馬英九,股市會上兩萬點的人,最後只能證明他是很厲害的騙子(?)。而深信或者擔心這些政治利多或利空者,筆者只能說股市不是你該來的地方。

 

作者簡介_約翰之聲

一位喜歡研究國際財經與公共政策的專業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