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理財的世界中,最夢幻的一樣東西叫做「複利」。只見理專或所謂投資達人常常拿出一張「複利表」:
假如每年複利20%,十年後,100萬的本金可以變成619萬;
若繼續投資到第二十年,這筆金額更是會成長到驚人的3,833萬。
一時之間,財富的累積似乎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踏上投資之路找個年複利20%的投資項目,每個人都可以悠閒的享受下半輩子。
當你沉浸在這樣的幻想中時,坐在你對面的理財專員,可能就會緊接著告訴你有那些標的物近期有這樣的好表現。
在被迷惑之前,請先冷靜想想下面幾個問題:
1、自己有沒有能力長期投資一個標的、或抱住一個金融商品長達20年?
2、哪裡有一個標的,可以連續複利20%,而且持續20年?
3、這麼好的東西,對方自己有投資嗎?
若我們再加入一些對比的數字,像是:
股神巴菲特年複利報酬率約在15~22%之間跳動(1965年至今)
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區年複利報酬率約在29%(麥哲倫基金13年操盤績效)
想想看,上述兩位投資人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傑出經理人,才有機會得到超越20%的報酬率,一般基金績效能持續超越的可能性有多少?
所以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有什麼事情沒跟你說清楚?
1、投資績效的計算週期是多久?是每年、還是只有去年有好成績?
2、過往的績效持續維持在20%的有幾年?
3、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4、這個工具的波動性如何,是穩健還是高風險?
這些重要的問題,都是投資人在投資每項工具時要仔細考慮的內容。
理專盛情推薦背後:自己敢買嗎?
筆者本身曾經遇到一位理財專員,很熱情的推銷共同基金,印象中那是一檔組合式的債券基金,卻有不輸給股票報酬率的10%複利表現。猶記得當時理財專員不斷的陳述該基金的績效有多麼優異,保證未來仍有相同的績效表現,能夠認購的數額有限要把握良機加入。我只問了幾件事情:
Q:你自己買了多少?
A:公司規定業務員不能購買自家推薦的商品。
Q:我可不可以跟你簽訂私人合約,假如說該基金如你所述每年都可以複利10%,那我跟你簽訂一個5.5%的保證獲利契約,個人所投入的資金在年複利報酬率5.5%的部分屬於個人所有,超過5.5%的部分就通通給你。不過,基金績效低於5.5%時不足的部分你要賠償給我。
A:這樣對你很吃虧,不能佔客戶便宜也不需要簽這樣的合約。
聽完他的回覆,我再也沒有興趣聽下去,也懶得繼續挖出背後的問題。一個這麼好的商品自己卻不敢投資,既然保證有10%複利報酬,那要求簽一個5.5%的保證獲利合約也直接回絕,其實就已經表明了該項投資並沒有他所說得那麼穩當。
唯一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其實那個投資標的並不是真的年複利10%,只是在某個績效計算的區間得到的結果。理財專員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一聽到要保證獲利並簽約時就退縮了。
面對理財市場中多又紛雜的消息,與一堆精美的商品包裝,只要靜下心來想一想:真的有這麼幸運,讓我得到一個絕佳的投資機會?用這樣的問題強迫自己抽離情緒進入理性思考當中,相信有很多的虛假幻象就會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