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在股市和基金叢林中衝鋒陷陣的時候,常覺得處處是明牌,也買過倍數飆股和第1名的基金,更踩過地雷,因為生性保守,就算虧也虧不多,但也沒賺到大錢。每天很努力做研究,眼睛看盤看到青光眼(也或許是遺傳),操作績效隨著運氣起伏,比一般人好一點,也不會好太多,和付出的時間和體力不成正比,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直到有天,在書上看到著名的避險基金經理人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外號是「讓英格蘭銀行破產的男人」,他的一段話才茅塞頓開。索羅斯曾在1970年時和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一起創立了量子基金(Quantum Fund),他們在接下來10年間,創造了每年大約42.6%的輝煌戰果,達到33.65倍報酬率!這段如醍醐灌頂讓我頓悟的話是:「如果看好一項投資標的,為什麼下這麼少的賭注呢?」
我仔細檢討了自己的投資組合,赫然發現,我沒多少錢卻買了幾十檔股票和基金,列出來洋洋灑灑搞了快兩張紙,自以為是資產配置,分散投資,但也未免太散了吧!股神巴菲特說:「投資應該像馬克.吐溫建議的那樣,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這個籃子。」這兩個高手都主張集中投資,這個論點和資產配置分散投資的觀念是不是互相牴觸?其實不然,如果你對自己選擇的公司夠了解,有充足的證據和信心證明這檔股票有潛力,就多買一點,如果不夠了解,只好少買一點,持股太分散,就算買到倍數黑馬股對績效貢獻也是有限,但是,持股要集中,就要有把握。
下單就像逛百貨公司
我以前的長官曾經告訴我一個真實的事件,他同學的媽媽(姑且稱為張伯母)是個股票族,張媽媽和她的股友們非常用功。每天只要股市營業,就一定打開電視,從早上開盤前的晨間新聞、盤中的即時盤連線、盤後收盤解析,晚上還要看「股市現場」,睡覺前看過歐美股市後才上床。看節目都還做筆記,還會看分析師準不準幫他們打分數,一天下來,綜合各家意見,總有個4、50檔明牌,第2天再和「團隊」交換意見,準備充分才下單。我問「這樣一定超準囉?」長官說「不一定,意見太多了,有時候打電話下單,營業員又報了新明牌,就完全推翻原先研究心得。就像逛百貨公司一樣,本來去之前只打算換個週年慶禮物,後來買了一堆特價品回來,錢沒多少,股票到是一堆。」這段言論,好像就在講以前的我的故事!
我以前剛開始投資時,自信滿滿,看好還沒研究就用力買,其實並不夠深入了解,非常積極卻傷痕累累;後來開始保守,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績效也還好,因為賺不會賺太多,賠也不會賠太多,因為每檔股票都買不多,績效和指數相差不遠。有幾次還因為重大利空股市快速下跌,結果投資組合太亂,一時不知從何賣起而受傷慘重。在了解到索羅斯和巴菲特的操作邏輯後,就修改運用在自己的投資哲學中。規畫投資組合時,資產配置不要太分散,持股檔數盡量精簡,真的看好的公司不妨多買一點。沒有十足把握但可能有潛力的個股,買一點保持靈敏度,待漲勢確立後再加碼,此後,績效逐漸有所改善。
其實,這也是不少投資朋友常有的問題,對投資組合無法掌握,有的太分散,聽到的股票和基金全都買一點;有的朋友是單一個股押很重,卻對這家公司沒有十足的了解,只是道聽塗說,結果跌下來,就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不夠了解,所以沒有信心,太分散不好,太集中又風險高,資產配置怎麼做比較好?
※以上所有資料僅供學習交流參考使用,非為投資建議。如有任何遺漏或疏忽,請即通知本人修正,本人對此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本文獲「財子學堂」授權轉載,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