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

Q:我工作了五年,現在開始有一些閒錢可以投資了,從記帳的資料來看,每個月應該可以投資一萬元左右,主要是為了三十年後的退休而準備,你建議怎麼投資比較好呢?

A:很高興你問了這樣一個好問題,而不是只問我:應該買那一支股票、那一檔基金?什麼時候可以買或是要怎麼賣?這種問題恐怕問巴菲特都沒有答案。

投資時間:十年以上起跳

首先,投資要看長期。有許多投資人為了三年後的結婚或五年後要買房而投資,其實會有很高的機會面臨很大風險,誰知道三年或五年後,正準備要用錢的時候,會不會股市剛好遇到另一次大崩盤?

所以投資至少應該為了十年以上的理財目標而進行,這並不表示十年以上的理財目標不會遇到要用錢的時候剛好遇到大崩盤,而是你在投資過程中有相當足夠的時間做調整,例如越接近用錢的時間,你就應該開始減持像股票這類高度波動的資產,增持債券這種保守型的資產,例如一開始可能是股債比9比1,到了要用錢的時候就應該調整為股債比1比9。你的規劃有三十年,那麼就可以三年或五年調整一次自己的資產配置。

這麼長的時間,應該用什麼樣的投資工具比較好呢?

投資工具:指數型優先

我最建議投資「指數型基金」,也就是只追蹤指數的基金或ETF,不是由經理人負責選股和決定交易的時間點。

交給經理人管理的基金有兩個不確定性:一、表現時好時壞,觀察一下過去幾年績效最好的基金名單就可以發現,風水每年輪流轉,過去績效完全代表不了未來表現,造成投資人根本沒有選擇好基金的方法。

二、是你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投資了什麼?基金只需要每個月公佈前五大持股(跨國投資的基金每一季公佈),但是這前五大持股可能佔整個基金持股的比重還不到四分之一。這樣作的用意在於保護基金經理人的「秘技」不會因此洩漏,但是經理人並沒有因此而展現更好的績效,反而讓投資人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這幾件投信經理人炒股弊案,投資人都無法自行察覺的原因。

「指數」是整個市場投資人表現的平均值。基金經理人收了很高的費用,卻不願意保證至少表現得比指數還好,為什麼?因為其實他們的績效分佈其實也跟整個市場差不多,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投資專業而比較好。至於指數型基金,大多數時候都是中等表現。

可別小看這個中等表現。績效一下子名列前茅、一下子吊車尾的共同基金,長期累積起來很難有多好,但是績效都維持在中等程度的指數型基金,長期累積的績效排名卻會越來越好。最近美國就有一篇報導,利用華爾街日報的基金資料庫,篩選出17,785檔共同基金,其中只有區區71檔基金在過去十年贏過標普五百指數。

指數型基金的好處,除了費用低以外,就是持股透明,並且連專業基金經理人都不敢保證的「至少別輸給指數」,它們都能作到,因為這種基金本來就是提供跟指數相當的報酬。當然,如果指數表現差,一樣會賠錢,投資一定都有風險的。

{DS}

投資策略:設法降低持股成本

長期投資,要提高報酬率的重點,在於想辦法在低點多投資一點資金,但是判斷高點或低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實不用預測高低點,也有辦法在低點時多投資一點。傳統的定期定額就是其中一種策略,每個月買一萬元,在股價50元的時候可以買200股,在股價100元的時候只能買100股,這就能夠在低點買到比較多股,讓長期投資的平均持股成本比平均股價還低。

如果對定期定額不滿意,還有定期定值的投資策略,也就是設定讓自己的資產每個月增加一萬元,如果這個月股價漲了,原本的持股也增值,下個月可能只要投入五千元就能讓資產增加一萬元。比起定期定額策略在低點多買幾股,這種策略是在低點多投資一點錢,因此平均持股成本大多會比定期定額還要更低,但是投資人卻不用預測高點或低點。

還有另一個投資策略,就不是每個月投資,而是等待時機到的時候才交易,但同樣也不主觀預測哪裡是高點或低點,稱為金字塔投資法。這種投資法設定一個中間值,往下越跌買越多,往上越漲則賣越多。

以台股為例,就可以用過去十年的平均價位當成中間值,以目前來說大約是加權指數7000點左右,往下10%就買進一成的資金,再往下10%買進兩成資金、三成資金,如果指數跌到4200點,就會把全部的資金都投資進去股市。往上漲也是,先賣出10%持股,再賣20%持股,直到9800點的時候會出清全部持股。但是要留意的是中間值必須隨時調整,例如五年後如果台股上萬點已經習以為常,那麼就應該調整為當時的十年平均價位,而不能再用7000點當成中間值。

最後則是資產配置與再平衡,持有負相關的資產,其中一個上漲,另一個就下跌,如果偏離原本設定的持有比例太多,就調整回來。例如原本的股、債比為5:5,但是隨著股票上漲、債券下跌,變成了6:4,這時候就賣掉一些變貴的股票、買進一些便宜的債券,將比例再調回5:5,也是自動能讓你買低、賣高。

{DS}

這些策略各有優缺點,使用前應該自己作功課,瞭解策略的特性以及判斷這些策略是否適合你的投資心理。例如你覺得等待投資時機很難熬,那麼金字塔策略就不適合你。或是你覺得雖然可能定期定值的報酬率比較高,但是投資前還要計算這個月要投資多少資金很麻煩,那麼定期定額最簡單、最適合你。

定期調整

很多投資人都忘記這個最重要的步驟。例如現在每個月投資一萬元,但是在二十年後的一萬元,跟現在相比,購買力可能已經因為通膨而折損兩成,只剩下8000元左右。因此記得每過幾年,就應該根據通膨來調高自己投資的金額。(當然,如果收入沒有跟著通膨增加,想多投資也沒辦法。)

如果薪資增加的幅度大於通膨,這時候就應該以薪資的調整幅度來調整自己的投資金額。例如原本可能希望退休可以每個月有三萬元可以提領來當生活費,但是當薪水增加之後,可能目標會變成每個月可以提領五萬元。要達到這個目標,每個月投資的資金就必須隨著薪水調高的比例才行,而且這只是最低要求,最理想的情況是讓自己的支出維持原來的水準,而加薪多少都盡量放到投資裡面去。

你還有三十年可以好好讓自己的資產增值,相對於很多人在快要退休的時候才驚覺自己根本沒有退休規劃,已經好很多了,所以採取穩健的投資策略即可,盡量避免自己的主動決策,透過好的投資工具來分散風險,不用選股也能拿到跟市場一樣的報酬,並且透過符合你投資屬性的投資策略來判斷交易怎麼進行,你只要維持紀律,就不會因為貪婪而追高,因為恐懼而殺低,結果三十年過後才發現報酬率很差,還不如當初把資金定存起來就好。

作者簡介_Buffettism (李柏鋒)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相信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李柏鋒,經營「USA STOCK」財經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現為線上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講師與「ETF投資學院」創辦人。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