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

Q:我是一個31歲的職業軍人,但只有10萬存款,扣除生活費和孝親費,每個月大約有1萬5千元可以存下來。想要投資房地產,但是要先存到足夠的本金。最近看到一門開在週末的課程,兩天要三萬多元,不知道應該把錢存下來,或是去上課投資自己?好難抉擇。

A:在收支分配的部份,如果你的生活費和孝親費都無法調整了,那麼就只能好好運用每個月可以存下來的1萬5千元。其實累積一年,也有18萬,如果年終獎金也能存一些,那麼一年20萬其實不算少了,至少可以讓你的存款增加兩倍。

至於課程,由於我不清楚內容是什麼,所以很難建議或評論。不過如果是上課兩天,收費要三萬多元,其實並不便宜。而兩天的課程,能有什麼收穫,對你來說有沒有三萬以上的價值,那可就更不確定了。建議你可以先上網找看看,有沒有已經上過課程的人,曾經分享過經驗或心得?並且也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想從這堂課程學到什麼。

我自己沒有去上過投資或理財的課程,都是自己看書自學。一本書大約兩三百元,以三萬多元來算,可以買下一百多本書,說不定一間書局的理財相關書籍,都還不夠你買呢!就算每個禮拜看一本,也要兩年才能看得完。而如果真的看完一個領域的一百本書,我想對那個領域也有相當的瞭解了。

當然,這顯示出去上課、與自己讀書的差異,課程的時間很短,大約就是幾小時到幾天而已,但是收費比較高,可能每個小時要付出的學費就是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而看書學習的時間比較長,一本兩三百元買的書,可能要讀個一兩個禮拜才能讀完,不過以時間來算花費,其實是很低的。

上課學理財或投資,就是要在那很短的上課時間內,吸收講師在這方面所整理出來的精華知識,如果該講師是看了好幾十本書,再加上自己長年在市場上的經驗,可以很精準的讓你快速瞭解那個領域的基本常識和關鍵重點,那麼的確是很不錯的投資。


但是上課通常只是學習的開始,後續還是要透過自己再去看書或找資料,才是完整的學習。例如講師可能在課堂上分享了完整的知識,但是聽課的人卻只有吸收八成,而其中還有三成不知所以然,或是因為實戰經驗不足,無法理解。

因此,上課真的比較有效率嗎?其實未必。有的人可能看過某個領域所有的書,經過幾次實做,就成了專家;但是沒有人會因為只上過課,就變成專家,因為學員的程度註定比講師差很多。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要靠個人。

那麼,上課要學的,是什麼呢?從一些網友分享的理財課程心得,大多數的抱怨是:聽了整堂課講師在講自己過去的豐功偉業,但是對自己的投資一點幫助都沒有。或是:講師講了一整堂課,教我怎麼挑股票,但是卻不直接告訴我有哪些股票買了會賺錢。

有的人去上課,想聽到的不是知識、技術,而是明牌,也就是他想要的是魚,講師卻給了他釣竿。但是,就算講師給了明牌,又能用多久呢?更何況那明牌還不見得準。因此,如果你只是想聽明牌,建議你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因為你應該要想辦法讓自己有找到明牌的能力,而不是只想從別人那邊聽到有什麼好的投資,因為很多人好東西都不會跟好朋友分享了,會跟陌生人分享的就更少了。

還有另一個要注意的,開課的講師是靠開課來賺錢?還是想要分享他的經驗和理財哲學?當然,開課其實並不輕鬆,可能會有場地租金和開課前後的行政相關支出,講師在準備課程也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收取費用是相當合理的。但是如果費用高得太誇張,就要特別留意,那位講師開課的本意為何?而你所付出的昂貴學費,能否換來符合你需求的知識?

以你目前的儲蓄只有十萬,其實你可以先花個一兩年的時間,好好看書自學如何理財和投資,等到你對理財和投資有了基本的瞭解,也剛好存了足夠的資金可以運用。無論是要投資基金、股票,或是房地產,其實存到一定的本金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作者簡介_Buffettism (李柏鋒)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相信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作者李柏鋒,經營「USA STOCK」財經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現為線上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講師與「ETF投資學院」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