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鐵道 鐵軌 火車 台鐵
圖片來源:dreamstime

行政院3月23日通過8年80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將投入超過一半的4241.33億元在全台各地執行軌道運輸建設,希望利用鐵路、捷運到輕軌等,建構全台的軌道運輸網絡,行政院長林全稱這些基礎建設就是要提升國家的競爭力,把未來的事提前到現在做。

其實這種X年OOO億的政府投資計畫,倒是不分藍綠的受到執政者的愛好,畢竟這種硬體投資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完工時還能剪綵上新聞,稱自己為臺灣的未來打下非凡的基礎,但我們身為這些基礎建設真正出錢的幕後小老闆,有沒有想過,臺灣真的需要這些鋼筋混凝土構造出來的龐然大物嗎?

還記得在國道5號還沒開通時,政府說這條高速公路將為宜蘭帶來多少的人潮,開發多少的潛在商機?路開通了,人潮的確來了,但財團用在地人沒辦法比擬的財力以及效率,蓋起了一棟棟豪華的飯店;交通帶來的觀光人潮與錢潮,真的被本地人賺走的又有多少?這些從不是追求GDP總量成長的政府,會去仔細思考的分配問題。

政府通常還會用這些交通建設來「平衡城鄉差距」,這也是為什麼臺灣高鐵的路線會經過一些開發程度不高的區位的主因,然而為了「平衡城鄉差距」這個政治上的思維,結果就是臺灣高鐵的實際運量,還不到當初預估的4成,許多車站周邊除了政府配合修築的道路、路燈外,就只剩一片荒蕪。軌道建設絕對需要一定人口數以上的城市來支撐其營運的基本運輸量,在人口明顯不足的縣市興建軌道交通建設,不僅當初投入的固定成本有很大的機率拿不回來,甚至收入還沒辦法支撐開張後的營運成本,這樣會持續燒錢的公共建設,可是比蚊子館還可怕百倍。

此外,這些高固定成本的建設,往往需要1、20年以上的回本時間,不曉得政府在做相關建設的「可行性評估」時,是否有將臺灣人口急速老化的因子考量進去?這些交通設施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運量,運量的多寡跟人口數當然是正比關係,如果政府直接用現在的人口做運量估計,會得到像之前臺灣高鐵預估一天23萬人次運量的「超樂觀數字」,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的基礎建設為何落後?因為民間資金認為投入在基礎建設的報酬,遠不如投入矽谷、投入生物科技研發等高端產業,甚至在川普3月16日公布的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中,也完全沒看到編列來用於更新基礎建設的費用。如果臺灣政府對於未來前瞻經濟的規劃,依然停留在利用交通公共建設拉動民間投資(多半也是房地產相關的硬體投資)的話,臺灣經濟的未來前景,可能就會跟高鐵車站旁的空地,以及房地產市場現存過量的空屋一樣,遲遲等不到回溫的春天。


作者簡介_dolin66

民國66年出生,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畢業迄今均從事房屋建築管理工作,曾完整參與上億元之集合住宅興建作業;更於房價高檔盤旋時賣屋,獲利達數倍以上,是一個從蓋房、買房、賣房到租房皆有完整經歷的房地產工作者。同時也是個賺取被動收入的投資者,著有「房市泡沫來了!我該逃命,還是逢低搶進?」及「預售屋全攻略」一書。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dolin66
個人Blog:http://blog.xuite.net/dolin66/wre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