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億元債券,被台灣壽險公司秒殺

蘋果來台借錢!保險業搶吃「蘋果渣」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蘋果來台借錢!保險業搶吃「蘋果渣」

台灣是名副其實的「蘋果島」,但外界常稱「蘋果吃肉,台灣吃渣」,一支iPhone,蘋果賺走7成的利潤,流血流汗的台灣代工廠,賺的不到百分之一!但你以為只有代工賺得少,其實吃「蘋果渣」的還有台灣壽險公司。

蘋果今年2月中傳出委託高盛、德意志銀行等承銷商,對台發行債券,規模1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10億元),壽險公司瞬間秒殺,把「蘋果債」幾乎全吞下。這不是壽險業首次秒殺蘋果債,去年六月,蘋果就已來台發債,本預估規模不到10億美元,但結果壽險業超捧場,認購破13億美元。

蘋果招牌閃亮,發的是「雙A」級的高信評債券,30年期債券每年利率達4.15%(今年三月將掛牌的債券,利率調高至4.3%),對照美國30年期公債只有3%多的殖利率,難怪壽險公司搶破頭,幾乎百分之百吃下。但不要以為「買蘋果債」一定是門好生意,壽險公司吃蘋果債,背後透露三大無奈。

風險:三年後隨時可贖回

第一,蘋果發的債,雖然表面上是「30年期債券」,但不是一般政府公債,可以讓壽險公司真的持有30年,而是一種「可贖回債券(callable bond)」。蘋果今年在台灣發的債,等到三年後,每一年它都可以選擇贖回。

簡單來說,如果三年後,蘋果覺得發債利息偏高,不划算,隨時可以把錢還給壽險公司。雖然看起來,壽險公司在三年間,仍賺到利息,但是手上突然多出一筆新台幣3、40億甚至上百億元的大錢,這筆錢不見得有地方可去,再賺更多的錢,只要多拖一分鐘都是一種浪費,這就是壽險公司「再投資風險」。

「壽險公司大多是長期壽險,保險期間動輒十年、二十年以上,怎麼會去買一個可能兩、三年後就被人家贖回的債券?」一位金融界高層指出,此舉無疑加大壽險公司的資產波動風險。

畢竟,可贖回的贖回權力,不是操之在壽險公司,而是操之在蘋果,壽險公司等於為自己買下一顆不定時炸彈。

這一點連金管會都盯上,今年初已預告修法,規定壽險公司只能夠買五年後才能贖回的債券。但蘋果和承銷商都不是笨蛋,今年在還沒修法前,趕快把少於五年才能贖回的債券賣出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