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還是被動一點才會賺

從最新的財經時事和民生政策出發,從中發掘正確的投資與理財觀念,並且以統計數據為基礎,即使是小資族,也能擁有投資理財自主權,決策可以有所依據,而不是人云亦云。 作者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營USA STOCK的美股投資部落格,討論指數投資、價值投資等各種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方法,目前為PTT全方位理財規劃顧問討論板以及海外投資板兩個板的板主。
▲許多得獎台股基金經理人,被挖角到投信代操部門,爭取政府基金委外經營標案。涉及坑殺案的謝青良(左)也曾獲獎。
▲許多得獎台股基金經理人,被挖角到投信代操部門,爭取政府基金委外經營標案。涉及坑殺案的謝青良(左)也曾獲獎。
圖片放大

去年11月,我才寫了「政府基金被坑殺 你還願意相信投信?」一文,當時盈正案爆發,沒想到幾個月後,竟然又出現第一金投信三位基金經理人涉入炒股的事件。身為一個投資人,我對台灣投信產業的信任已經蕩然無存!

諷刺的是,所謂的投信,就是「投資信託」,也就是投資人基於對業者的信任,將他們的資產委託給業者,由業者根據投資人的意願進行專業管理。

如果投資人對投信產業沒了信任,這個產業就岌岌可危,沒有人會笨到把自己辛苦累積的資產交給沒有誠信的人去管理。這就跟最近很熱的棒球很像,同樣是棒球比賽,國際賽事就能吸引爆滿觀眾,職棒賽事所能吸引的球迷卻一年比一年慘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信任。經歷幾次假球事件,球迷再也不確定自己因為勝利而亢奮、因為落敗而悲傷的這些情緒,是否都來自於一齣有劇本的戲,而不是來自運動員追求極致的實力展現。

在假球案中會有幾個角色,分別是球員、組頭和球隊。假球模式很簡單,組頭透過各種威脅利誘的方式要球員配合,以操控比賽的結果,能預知結果的賭局,組頭當然必勝無疑。球團沒有盡到管理和保護的責任,同時又不斷以共體時艱的名義讓球員領不符合身價的薪水,威脅與利誘也就很容易奏效了。

類似的,在基金經理人的炒股案裡面,也有幾個角色,分別是掮客、經理人和投信公司。掮客先買進特定股票,然後讓基金經理人根據掮客的指示購買特定股票,尤其是小型股,可能數千萬的資金就能讓行情根據掮客的預期來走,而後掮客賣出已經漲到目標價的股價,給予基金經理人交易金額一定百分比的回扣。

  • 分享: